2006年7月27日

「侯文詠極短篇」讀後感。

離職之後陸續在準備考試的事情,但時間多了起來,逛書店的機會也就增加。架上的暢銷書出現了熟悉的身影,雖然封面換了,但內容依舊是妙趣橫生,也讓人不禁回想起過去的時光。



「侯文詠」相信是很多六、七年級生非常熟悉的名字。我還記得當初他大紅的時候,大約是我就讀國中的時期。那時候不知那來的靈感,或許因為實在是個愛看書的人,我跟老師建議班上可以用班費買個書櫃,讓大家可以把喜歡的書帶來交換,另外,中午吃飯時間也可以放個音樂什麼的讓大家舒緩一下壓力。

說真的,我不認為有什麼人會反對。在那個填鴨式教育烏雲罩頂、莫名苦悶山雨欲來、叛逆感蠢蠢欲動的年紀裡,不殺人放火大概就阿彌陀猴了。於是總務股長去買了個三層書櫃放在教室後面的角落,老師也把那台總是拿來考英聽的收音機放在教室裡。於是開始有人帶書來,大家也會偶爾在書櫃那裡翻翻找找,中午吃飯時間也會有人帶錄音帶來放。我還記得我帶去的第一本書是「烏魯木齊大夫說」,而中午時間最常放的錄音帶就是侯文詠「在生命轉彎的地方」等有聲書。

「烏魯木齊大夫說」是我表哥在一次過年的時候送我的禮物,也是我最早接觸侯文詠的一本書。它的內容不管看了幾遍,就是有讓人笑到肚子痛得在地上當翻滾男孩的本事,文筆輕鬆詼諧但又不刻意,就是它行雲流水般的快意讓我非常喜愛。而他的錄音帶則更具體展現了他的幽默風趣、辯才無礙的本事,總是活靈活現地好像在現場說給我們聽一樣,帶來很多愉快的時光。雖然最後「烏魯木齊大夫說」不翼而飛,雖然最後午餐音樂無疾而終,但我總記得這些他帶來的快樂。

如果真要說侯文詠對我有什麼影響的話,除了培養獨特的幽默感以外,那就是給我開了一扇窗。過去總沈溺在歷史故事裡,三國演義、水滸傳、楚漢相爭、日本戰國等,並沒有特別注意到其他風格的書籍。但在讀了「烏魯木齊大夫說」之後,陸續又看了「大醫院小醫師」、「親愛的老婆」及「離島醫生」等書。我特別鍾愛「大醫院小醫師」,除了他固有天馬行空的幽默詼諧外,對於體制之下的無奈、淡淡的男女情誼和糾纏不清的醫病關係,都在他一貫的輕淡風格中具體刻畫,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生死議題和情感的描述,讓人為之動容。也大約是在那之後不久,我在高中時期筆風為之一變,對於各項事物觀感變得更為敏銳、不再過份執著文以載道,或多或少也是受了他的影響。

在同時期裡,我的閱讀也向各方面延伸出去,相近風格的應該就屬小野了吧(特別喜歡他的「可愛的女人」一書,明知道這篇文章不是講他,還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另外也因為「台灣念真情」的節目,對吳念真的風格非常喜歡(特別喜歡「無言的山丘」這部電影),也開啟了我對台灣的濃厚興趣,之後在大學時期課餘時間研究二二八事件(還寫了個網站,被同梯的說,「你如果是研究生,你的論文已經寫完了你知道嗎?」)、台灣文學、音樂和人物,也都是這樣子來的。這群私交甚篤的好友竟在許多生活領域對我造成影響,在還沒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確實絲毫沒有察覺。想起前陣子回高雄坐國光客運時看的「蝴蝶效應」,過去所發生的某件事竟對之後種種產生深遠影響,彷彿投石入水、水波逐漸泛開一般,竟與這若合符節。

這本極短篇是由許多的小故事組成,其中也摘錄了「大醫院小醫師」等書的部份內容,我覺得是乍看會有「啊,這應該是侯文詠寫的」的那種典型風格,蠻適合從沒接觸過他作品的人,對於我這個長期讀者而言,新發現少了,回味多了。

最後,我想談談對他這個人的看法。

侯文詠在這麼長的時間、這麼亮眼的光環裡並沒有迷失,甚至在一片反對聲中,在經濟尚未寬裕前毅然辭去麻醉科醫師的職務專心寫作。將近十多年的時間裡總是能自我突破,嘗試各種不一樣的體裁或內容。他逐漸捨棄了過去嬉笑怒罵的文風,「白色巨塔」開始有了自省的嚴肅味道、「我的天才夢」展現了不曉得是不是年紀帶來的成熟,而「危險心靈」則對於特定議題的描寫和掌握拿捏得爐火純青、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在閱讀「白色巨塔」的當時,我曾經對這樣的改變感到質疑,或許是對於他的熟悉感不見了。但一路下來,當我們長大的同時,他也從沒停下腳步,不管這改變受不受到巿場青睞,總有自己的主張和思想,而且反省的力量愈來愈大。我想,一個成熟的作家,或者說,我所欣賞的一個成熟的人格,大抵也就是這樣子吧。

請讓我引用他在楔子裡寫到的一段話做為結束。

Margaret Atwood在「與死者協商-談寫作」一書中談到她的寫作觀點。她引用聖經「約伯記」裡面的話形容作家是:

「只有我一個人脫逃,來給你報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