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heart’s perspective, the distance looms larger.
(在心靈透視裡,遠處的隱約更顯寬闊)
這是摘錄自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名著漂鳥集(Stray Birds)的一首短詩。我翻開書頁讀了幾首,有著一股莫名的吸引和感動在心頭徘徊呢喃著。當然它們是過於感傷的,但洗鍊的語言所釋放出的強大感染力,遠勝於絮絮叨叨的粗劣文章。正是這樣隱約、模糊、簡潔而又深刻的字詞,能引領我們走向不可思議之境,我想這也正是詩歌能流傳千古、而文章總是埋沒當世的重要關鍵吧。
我其實不太讀詩,主要的原因是調性不同。詩詞吟哦需要感性的節拍,而我對於意境的詮釋或感觸的延伸是相對較弱的,不過如果以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倒也不需太過強求,單純捕捉片刻的感動也很迷人。
之前曾提過,我很喜歡逛書店。或許正因為如此,對於各式各樣的書籍都不排斥,閱讀的範圍很廣,另外的原因或許是看書總是不求甚解,所以廣而不精,但閱讀的樂趣總是俯拾即是,這無疆的樂土也就成為我徜徉的所在。
在古典文學的部份首推三國演義。說來好笑,我會接觸這部書是因為打電動覺得很有趣,所以買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可總是覺得隔靴搔癢,最後直接閱讀文言本,算是大功告成。三國故事除了滿足年輕時的幻想外,我覺得在人物的刻畫、場景的鋪陳和情節的設計都別出心裁、匠心獨具,讀完真的有擊節三嘆的感受。順帶一提的是,毛宗崗在每個章回的批注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另外就是水滸傳,雖然我覺得在佈局和層次上略遜三國演義一籌,但金聖嘆將它與史記、離騷、莊子、杜詩、西廂記並稱六大才子書,算得上還是有可觀之處;詩經我尤其喜歡國風,雖然感受不到「興、觀、群、怨,多識鳥獸蟲魚之名」的優點,但它樸實無華的風格正合我意;論語雖然很多人視之迂腐,我卻尤其喜歡它的擇善固執,特別是對人格修養的論述,我覺得在這新舊價值觀互相扞格的時代裡,反而淬煉出不移的價值,而且與我處事風格也若合符節,例如子路篇中的: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現代文學不如古典文學讓我心儀,所以閱讀的量比較少。比較常接觸的是村上春樹的書,尤其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聽風的歌」及「開往中國的慢船」是我比較喜歡的幾本。村上對於明喻及隱喻不落俗套的用法是我偏愛的部份,而他精準地刻畫現代人的孤獨無助及莫可奈何的心境、不過於矯飾或濫情的那份輕鬆寫意,對這樣沈重的議題給予人舒緩的享受感,確實不容易。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在櫃子裡,每次都看到一個段落就中斷,所以還沒有完整看完過,但它的基調我還蠻欣賞的;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惡童三部曲」的殘酷及出人意表的結局讓我印象深刻;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戲謔的風格讓人非常愉快;白先勇的「台北人」是少數暢銷書中我給予正面評價的;聖修伯理的「小王子」肯定是經典之作,我尤其喜歡馴養小狐狸的那一段:
「狐狸說:就是這樣。對我而言,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和其他成千上百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我不需要你,而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和其他成千上百的狐狸沒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會是獨一無二的了。對你來說,我也會是獨一無二的。」
哲學的部份涉獵較少(如果論語也算的話),喬斯坦.賈德的「紙牌的祕密」比起「蘇菲的世界」對我而言更簡單易讀;歷史類的書喜歡歷史長篇小說,以中國的春秋戰國到元末明初、日本的戰國時期是閱讀的重心,其實也是書籍出版較多的時代。
政治的議題則集中在對台灣的關懷,包括吳濁流的「無花果」、「亞細亞的孤兒」及「台灣連翹」,以及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書籍。大學時代還曾經製作關於二二八事件的網站,為此閱讀了相當多的文獻和書刊並撰寫文章(有位朋友還說,你知道嗎,你寫的質量已經足以出版論文了),簡單說就是莫名其妙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作祟。最後終於領悟到,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客觀!所有的一切皆是主觀,每個人都會選擇性地對自己相信的部份堅信不疑,對於其他的則嗤之以鼻,而這個省藉情結終究無解,體驗到人力有時而盡之後便不再深入了,關注的焦點逐漸移轉到台灣本身,例如吳念真「台灣念真情」、天下雜誌「三一九鄉向前行」及台灣本土文化、文學及音樂書籍。
商業類書籍,特別是企管和財金類,是我的專長,當然是閱讀的大宗,在此我就不多談了。基本上除了閱讀天下雜誌以外,它們出版的書籍水準算是相當穩定,另外我也常看McGraw-Hill出版的,內容也算是紮實。
英文學習的書也很多,我最鍾愛的是旋元佑寫的「旋元佑文法」和「修辭高峰會」,內容比起一般英語學習的書籍更具深度和層次;金庸的小說伴我度過很長的苦悶歲月,順序大約是「鹿鼎記」>「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其他則要數李瑾倫的繪本「動物醫院39號」溫馨感人而討喜,比起已經過度商業化的幾米或其他寓哲理於其中卻太過嚴肅的繪本而言,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小品;小野和侯文詠的書也帶給我很多輕鬆的時光。
雖然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那麼多,但我認為閱讀的本身除了目的性的工具書外,基本上是享樂主義。在這個殿堂恣意採擷,不受他人干擾,無止境拓展思考和心靈的寬度和深度,不失為有限人生中最奢侈的享受。積極的方面來看,閱讀是獲致感性與理性和諧的捷徑,而這樣的和諧將賦予生活中各方面不同的敏感度和能量。
還記得颱風離去前的昨天下午,天空依舊陰沈一片,雨時驟時停。雙腳的褲管因不慎踏進水窪濺溼了,眼鏡鏡面上還有殘留的水漬。我開心地揚起嘴角,小小心靈獲得大大滿足,輕快地步離政大書城-彷彿獲得新生。
註:泰戈爾漂鳥集(中英文對照)請按這裡。
(在心靈透視裡,遠處的隱約更顯寬闊)
這是摘錄自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名著漂鳥集(Stray Birds)的一首短詩。我翻開書頁讀了幾首,有著一股莫名的吸引和感動在心頭徘徊呢喃著。當然它們是過於感傷的,但洗鍊的語言所釋放出的強大感染力,遠勝於絮絮叨叨的粗劣文章。正是這樣隱約、模糊、簡潔而又深刻的字詞,能引領我們走向不可思議之境,我想這也正是詩歌能流傳千古、而文章總是埋沒當世的重要關鍵吧。
我其實不太讀詩,主要的原因是調性不同。詩詞吟哦需要感性的節拍,而我對於意境的詮釋或感觸的延伸是相對較弱的,不過如果以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倒也不需太過強求,單純捕捉片刻的感動也很迷人。
之前曾提過,我很喜歡逛書店。或許正因為如此,對於各式各樣的書籍都不排斥,閱讀的範圍很廣,另外的原因或許是看書總是不求甚解,所以廣而不精,但閱讀的樂趣總是俯拾即是,這無疆的樂土也就成為我徜徉的所在。
在古典文學的部份首推三國演義。說來好笑,我會接觸這部書是因為打電動覺得很有趣,所以買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可總是覺得隔靴搔癢,最後直接閱讀文言本,算是大功告成。三國故事除了滿足年輕時的幻想外,我覺得在人物的刻畫、場景的鋪陳和情節的設計都別出心裁、匠心獨具,讀完真的有擊節三嘆的感受。順帶一提的是,毛宗崗在每個章回的批注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另外就是水滸傳,雖然我覺得在佈局和層次上略遜三國演義一籌,但金聖嘆將它與史記、離騷、莊子、杜詩、西廂記並稱六大才子書,算得上還是有可觀之處;詩經我尤其喜歡國風,雖然感受不到「興、觀、群、怨,多識鳥獸蟲魚之名」的優點,但它樸實無華的風格正合我意;論語雖然很多人視之迂腐,我卻尤其喜歡它的擇善固執,特別是對人格修養的論述,我覺得在這新舊價值觀互相扞格的時代裡,反而淬煉出不移的價值,而且與我處事風格也若合符節,例如子路篇中的: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現代文學不如古典文學讓我心儀,所以閱讀的量比較少。比較常接觸的是村上春樹的書,尤其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聽風的歌」及「開往中國的慢船」是我比較喜歡的幾本。村上對於明喻及隱喻不落俗套的用法是我偏愛的部份,而他精準地刻畫現代人的孤獨無助及莫可奈何的心境、不過於矯飾或濫情的那份輕鬆寫意,對這樣沈重的議題給予人舒緩的享受感,確實不容易。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在櫃子裡,每次都看到一個段落就中斷,所以還沒有完整看完過,但它的基調我還蠻欣賞的;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惡童三部曲」的殘酷及出人意表的結局讓我印象深刻;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戲謔的風格讓人非常愉快;白先勇的「台北人」是少數暢銷書中我給予正面評價的;聖修伯理的「小王子」肯定是經典之作,我尤其喜歡馴養小狐狸的那一段:
「狐狸說:就是這樣。對我而言,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和其他成千上百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我不需要你,而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和其他成千上百的狐狸沒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會是獨一無二的了。對你來說,我也會是獨一無二的。」
哲學的部份涉獵較少(如果論語也算的話),喬斯坦.賈德的「紙牌的祕密」比起「蘇菲的世界」對我而言更簡單易讀;歷史類的書喜歡歷史長篇小說,以中國的春秋戰國到元末明初、日本的戰國時期是閱讀的重心,其實也是書籍出版較多的時代。
政治的議題則集中在對台灣的關懷,包括吳濁流的「無花果」、「亞細亞的孤兒」及「台灣連翹」,以及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書籍。大學時代還曾經製作關於二二八事件的網站,為此閱讀了相當多的文獻和書刊並撰寫文章(有位朋友還說,你知道嗎,你寫的質量已經足以出版論文了),簡單說就是莫名其妙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作祟。最後終於領悟到,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客觀!所有的一切皆是主觀,每個人都會選擇性地對自己相信的部份堅信不疑,對於其他的則嗤之以鼻,而這個省藉情結終究無解,體驗到人力有時而盡之後便不再深入了,關注的焦點逐漸移轉到台灣本身,例如吳念真「台灣念真情」、天下雜誌「三一九鄉向前行」及台灣本土文化、文學及音樂書籍。
商業類書籍,特別是企管和財金類,是我的專長,當然是閱讀的大宗,在此我就不多談了。基本上除了閱讀天下雜誌以外,它們出版的書籍水準算是相當穩定,另外我也常看McGraw-Hill出版的,內容也算是紮實。
英文學習的書也很多,我最鍾愛的是旋元佑寫的「旋元佑文法」和「修辭高峰會」,內容比起一般英語學習的書籍更具深度和層次;金庸的小說伴我度過很長的苦悶歲月,順序大約是「鹿鼎記」>「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其他則要數李瑾倫的繪本「動物醫院39號」溫馨感人而討喜,比起已經過度商業化的幾米或其他寓哲理於其中卻太過嚴肅的繪本而言,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小品;小野和侯文詠的書也帶給我很多輕鬆的時光。
雖然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那麼多,但我認為閱讀的本身除了目的性的工具書外,基本上是享樂主義。在這個殿堂恣意採擷,不受他人干擾,無止境拓展思考和心靈的寬度和深度,不失為有限人生中最奢侈的享受。積極的方面來看,閱讀是獲致感性與理性和諧的捷徑,而這樣的和諧將賦予生活中各方面不同的敏感度和能量。
還記得颱風離去前的昨天下午,天空依舊陰沈一片,雨時驟時停。雙腳的褲管因不慎踏進水窪濺溼了,眼鏡鏡面上還有殘留的水漬。我開心地揚起嘴角,小小心靈獲得大大滿足,輕快地步離政大書城-彷彿獲得新生。
註:泰戈爾漂鳥集(中英文對照)請按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