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第三世界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天然資源、教育良好的人民及十分多元卻日趨沒落的工業基礎。但沒有什麼企業家階級、不希望劇烈的改變及人民不信任或不了解巿場,所以轉型成為巿場經濟備受考驗。
一部份的「新俄羅斯人」在共產主義崩潰的前幾年,奪占他們控制的工廠、存貨和原料倉庫,再用跳樓大拍賣的方式賣給西方,而這幾十億美元則留在瑞士銀行帳戶裡,「等同是第三個千禧年版的舊軍閥,他們的封地是煉油廠、鋁廠、大農莊、油田、金礦和工廠,外加私人武力。」
另外,蘇聯系統普遍不重視品質、只要做出產品就夠了,缺乏生產性資產及政治動盪,「這個國家會繼續崩潰。」
Rogers對歐元有期待,因為美元缺乏經濟支持、日本內債沈重、人民幣仍採固定匯率。然而他也提到,為了符合歐盟的條約限制,有些國家開始做假帳,而且所有會員國如何能一致地正確管理經濟?我基本上也同意這個說法,即使2004年5月起,十個中、東歐及地中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凡尼亞、塞普路斯及馬爾它)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會員國增至25國,即將整合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歐盟東擴前經濟整合已進行多年,也不致產生爆炸性的效果,以所得水準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水準而言,歐盟新會員國與較富裕之原會員國間差距仍大,經濟、文化、教育及公共政策等並不如政治上的片面結盟來得容易,所以我持保留態度。Rogers則提到,「很多國家的政府現在有龐大的赤字,法國甚至說要不理會條約。最後,會有一些民粹政客把自己的問題,歸責於歐元和布魯塞爾,威脅要退出」、「在情勢變得很差的時候,我預料歐元不會存活下去。」
至於非洲成長的停滯,一方面受限於保護主義,土地可以帶來資本及技術,但非洲人寧可讓土地荒廢,也不願讓外國人擁有;戰亂頻仍且走私猖獗;缺乏道路和基本設施;與世隔絕,外界除了首都外對其他地方一無所知;石油帶來的紛爭;而西方資金援助造成內部腐敗,非政府組織的捐款流進很多政客和官僚的口袋,沒有把資源分配到迫切需要的人手中,而且已習慣性依賴西方國家補貼,自給自足的情況已不可能達到,Rogers舉例,「在美國當成捐給非洲窮人的東西,但是東西到非洲大陸時,卻被當成商業產品賣掉,不但讓從事運輸的企業家致富,也使當地的裁縫失業,裁縫一旦失去競爭力,連帶的織布、紡紗、種棉花的人以及供應材料給裁縫的人也一樣面對失業的窘境。」他還不客氣的指出,「慈善物資的流通,這一行是過去十年成長最大的行業之一。其中賺到的錢養肥了一大群中間人,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只是上教堂,在捐獻盤裡放一點錢,或是去拜訪美國的慈善機構,取得一船又一船的免費存貨。……就像美國政府捐贈糧食給拉力貝拉的人一樣,消除了他們集體記憶中的農耕技巧。」
印度則是充滿暴力和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國家的存續能力受到少數民族獨立運動及印度教極端分子的威脅,與任何鄰國也無法建立穩定關係。Rogers說:「這個國家匯集了官僚制度、沙文主義和無法無天的保護主義於一體,集其大成」、「這個國家十分適於旅遊,風景如畫,人民可愛,飲食精美,神廟和農村反映著幾千年的文化。但是基本設施包括電話、電力、自來水和道路都一塌糊塗,讓人覺得毫無希望,官僚更扼殺了這個國家。」
最後也提到了缺乏創新精神的新加坡、天然資源豐富的中南美及對美國經濟政策的批判。Rogers尤其對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感到憂心,對葛林斯潘的政策取向相當不以為然,這點只有等待時間來驗證。
因為這本書不是單純的遊記,所以抱持著閱覽各國風光的人要失望了,但從細微處發掘經濟意涵卻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感覺上他判斷經濟的狀況,主要在於人口結構是否年輕化、政府體系是否有效能、基本建設的完善及保護主義是否去除,採取較廣的視角,對於較具體的政經政策沒有做個別討論(這本來就不是他的目的嘛)。在書中他另外也描寫了自己的婚禮、父親的過世及最後對人生的自省,我就不掠人之美了。不過,從個人或片面觀點來看整個世界,是否會失之偏頗(比方說印度,我的看法就不完全相同,也許另外再專文討論。)?而且書中瀰漫著「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特權氣氛(例如把賄賂當成常態,甚至是改不過來的習慣),讓人覺得不是很愉快,而且不禁覺得:「那是因為你的錢!Your Money!」,以致無法產生太多共鳴。
也難怪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了。不過我似乎對非專業作家的遊記也不需要這樣嚴厲就是了。
一部份的「新俄羅斯人」在共產主義崩潰的前幾年,奪占他們控制的工廠、存貨和原料倉庫,再用跳樓大拍賣的方式賣給西方,而這幾十億美元則留在瑞士銀行帳戶裡,「等同是第三個千禧年版的舊軍閥,他們的封地是煉油廠、鋁廠、大農莊、油田、金礦和工廠,外加私人武力。」
另外,蘇聯系統普遍不重視品質、只要做出產品就夠了,缺乏生產性資產及政治動盪,「這個國家會繼續崩潰。」
Rogers對歐元有期待,因為美元缺乏經濟支持、日本內債沈重、人民幣仍採固定匯率。然而他也提到,為了符合歐盟的條約限制,有些國家開始做假帳,而且所有會員國如何能一致地正確管理經濟?我基本上也同意這個說法,即使2004年5月起,十個中、東歐及地中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凡尼亞、塞普路斯及馬爾它)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會員國增至25國,即將整合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歐盟東擴前經濟整合已進行多年,也不致產生爆炸性的效果,以所得水準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水準而言,歐盟新會員國與較富裕之原會員國間差距仍大,經濟、文化、教育及公共政策等並不如政治上的片面結盟來得容易,所以我持保留態度。Rogers則提到,「很多國家的政府現在有龐大的赤字,法國甚至說要不理會條約。最後,會有一些民粹政客把自己的問題,歸責於歐元和布魯塞爾,威脅要退出」、「在情勢變得很差的時候,我預料歐元不會存活下去。」
至於非洲成長的停滯,一方面受限於保護主義,土地可以帶來資本及技術,但非洲人寧可讓土地荒廢,也不願讓外國人擁有;戰亂頻仍且走私猖獗;缺乏道路和基本設施;與世隔絕,外界除了首都外對其他地方一無所知;石油帶來的紛爭;而西方資金援助造成內部腐敗,非政府組織的捐款流進很多政客和官僚的口袋,沒有把資源分配到迫切需要的人手中,而且已習慣性依賴西方國家補貼,自給自足的情況已不可能達到,Rogers舉例,「在美國當成捐給非洲窮人的東西,但是東西到非洲大陸時,卻被當成商業產品賣掉,不但讓從事運輸的企業家致富,也使當地的裁縫失業,裁縫一旦失去競爭力,連帶的織布、紡紗、種棉花的人以及供應材料給裁縫的人也一樣面對失業的窘境。」他還不客氣的指出,「慈善物資的流通,這一行是過去十年成長最大的行業之一。其中賺到的錢養肥了一大群中間人,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只是上教堂,在捐獻盤裡放一點錢,或是去拜訪美國的慈善機構,取得一船又一船的免費存貨。……就像美國政府捐贈糧食給拉力貝拉的人一樣,消除了他們集體記憶中的農耕技巧。」
印度則是充滿暴力和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國家的存續能力受到少數民族獨立運動及印度教極端分子的威脅,與任何鄰國也無法建立穩定關係。Rogers說:「這個國家匯集了官僚制度、沙文主義和無法無天的保護主義於一體,集其大成」、「這個國家十分適於旅遊,風景如畫,人民可愛,飲食精美,神廟和農村反映著幾千年的文化。但是基本設施包括電話、電力、自來水和道路都一塌糊塗,讓人覺得毫無希望,官僚更扼殺了這個國家。」
最後也提到了缺乏創新精神的新加坡、天然資源豐富的中南美及對美國經濟政策的批判。Rogers尤其對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感到憂心,對葛林斯潘的政策取向相當不以為然,這點只有等待時間來驗證。
因為這本書不是單純的遊記,所以抱持著閱覽各國風光的人要失望了,但從細微處發掘經濟意涵卻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感覺上他判斷經濟的狀況,主要在於人口結構是否年輕化、政府體系是否有效能、基本建設的完善及保護主義是否去除,採取較廣的視角,對於較具體的政經政策沒有做個別討論(這本來就不是他的目的嘛)。在書中他另外也描寫了自己的婚禮、父親的過世及最後對人生的自省,我就不掠人之美了。不過,從個人或片面觀點來看整個世界,是否會失之偏頗(比方說印度,我的看法就不完全相同,也許另外再專文討論。)?而且書中瀰漫著「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特權氣氛(例如把賄賂當成常態,甚至是改不過來的習慣),讓人覺得不是很愉快,而且不禁覺得:「那是因為你的錢!Your Money!」,以致無法產生太多共鳴。
也難怪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了。不過我似乎對非專業作家的遊記也不需要這樣嚴厲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