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

「危險心靈」讀後感之一。


今天白天還看得見太陽,夜裡卻不知不覺冷了起來。或許是租的地方比較寬敞,磁磚似乎在散發著冷冽的氣息。我一邊喝著熱開水不時搓著手,一邊將這本在國際書展買的書一個晚上看完。中途偶爾必須得停下來,將自己和主角切割開來,那若有似無的重疊影像總讓我有種寒毛直豎、陰影揮之不去的感覺。



侯文詠利用多個角色的接力呈現目前學校教育的面貌。主角「傑哥」有著超齡的成熟,在很莫名其妙的情境下開始了一連串的火花。不管是他的搞笑本領,或是他優異的成績,都成為這個議題最佳的反諷。「在這個世界當然大家都想發熱發光,可是你只有兩種選擇,要嘛你搞笑,不然你就發瘋發狂。」書本第九頁這一開始的說明反而卻好像是對結局不了了之的註腳一般,「當別人開始逼你的時候,你可以搞笑,要是他們真的把你逼到角落,你玉少還可以選擇沈默。可是一旦他們逼得你必須媚俗陪笑,那你可真的毫無立足之地了。」笑著笑著,其實是無法言喻的悲哀。


至於他優異的成績似乎刻意被隱藏,只有在偶爾會出現類似「他成績很好,不是壞孩子」之類的時候才出現,書中出現的這段話大致上就是這樣子的態度:「如果成績好不應該作賤自己,那麼成績壞的同學作賤自己就沒關係了?再說,我們對於作賤自己的看法差距實在很大。」大概是不想把「成績好是不是等於好孩子」之類的side topic挖得太深入,也好,單純些。另外一段說得更清楚:

「我一直以為我的生活和那些墮落之間,應該會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把我們分隔開來。我會是一個好學生,努力地讓自己過著正常的生活。我只是有點訝異,這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竟是這麼地單薄。」


所有事情就是從他在上課偷看「聖堂教父」開始。被罰在教室外上課、被老師向母親告狀、蹺課去圖書館看書、遇到校長告狀卻被反將一軍、老師動手打人、對老師推擠、去pub吃了半顆搖頭丸、差點被警察抓、父母親連同媒體和社運團體摃上校方、校方交換條件不成使用黑函或動員其他家長罷課排擠、成為新聞頭條、街頭抗爭等,作者利用「高偉琦」和「艾莉」陳述放牛班和中輟生的問題,並且都收束到主角身上來,一開始呈現的樣貌大致上符合刻板印象,但高偉琦在書的後段說:


「我的人生只會一味地反抗、破壞,搞到最後,連我自己都受不了我做出來的事情。好像除了反抗以外,我真的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有了……。」


至於艾莉除了表達對學校的失望,「學校的一切,好像只為了能夠達到他們需求標準的那些好學生而存在的。你只有達到他們的標準,長大才能變成了和他們一樣的勢利眼。如果你達不到標準,或者不想當勢利眼,你就活該被當成失敗者、垃圾,永遠不會有人在乎你……。」她也表達其實想復學再學點東西的想法,這樣的自省似乎說明不管是什麼樣的學生,總有個「什麼」是一樣的。


同樣地,主角也這樣說道,「我在想,如果不是考試以及這一切的話,讀書其實還算是頗為美好的事……」「讀書實在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可是我們先得讓每個小孩不必為了升學壓力而讀書,這樣,我們的國家將來才會撞有一輩子都想要讀書的人民。」「……讀書好像只是年輕時候,為了找工作的資格而不得不做的事。……求知本來就是一輩子的事情,我不知道學校為什麼不可以成為我們的人生裡面,永遠都渴望回去的一個家呢?」在這些話語裡,讀書或學習還是一種非常深切的想望,然而它卻被裹著致命的毒藥。


除了許多教改的亂象,利用主角的不斷詰問,作者傳達了目前學校教育的一些重要問題:「為什麼生命只是沒完沒了的讀書考試讀書考試,我的人生難道不能有別的了嗎?」「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每一個人都發掘出自己特別的地方嗎?」「……教育不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嗎?只要我們的教育還有這樣的老師和聲音堅持,哪怕全世界的黑暗都已經成形,哪怕她的身軀多弱小,聲音多細微,都會有許許多多懵懂的孩子看到、聽到的。孩子將會受到啟發、受到感動而長成更多純潔與真誠的心靈。而只要純潔與真誠的心靈存在,我們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呼應:知識呼應著好奇,熱情呼應著求知,信任呼應著敬重。那時候,現世美好,生命的成長許應我們智慧與關愛,不再有考試、競爭、威脅、懲罰,更沒有憎恨、恐怖…」「為什麼每次發生這種悲劇時,我們只會追問這個同學個人發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問我們的社會、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只會問我們小孩有沒有好好努力讀書,用功讀書?卻從來不問,教育可曾給小孩子帶來快樂、希望?」最令人動容的應該是下面這段:



「如果聖經的故事只是神話,學校教的才是真正的知識,為什麼這些知識一點也沒有讓我看到真理、看到生命中的道路,或者是黑暗中的光?我不明白,難道只有這些瑣碎的知識才是重要的嗎?否則,為什麼學校從來不教我們思考並且疑惑:人為什麼活著?活著又有什麼價值?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為什麼學校只要求我們領先,成功,卻從來不教導我們如何追隨內在的價值,如何懂得愛與分享?難道這些也是神話?」


這些彷彿來自內心的吶喊似乎還在我的耳際迴盪,共鳴聲不絕。


這些問題的回答多半成為對青少年本身的挑戰,「我並不是存心的,很多時候,連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我的內心根本就是仙人掌,不管我試圖說什麼或者是寫什麼、畫什麼,到最後它們全都變成了仙人掌的刺,螫得別人哇哇叫。」因為在這個階段本身就處於成長的尷尬期,錯誤有時都會被歸因在過剩的荷爾蒙分泌,然而事實上究竟是不是他們的問題?


扮演理想主義者的社會團體領導人說:「整個社會走向多元開放的民主體制時,如果我們不思考並且設計改變這個隱藏的結構,教育改革永遠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只要這個封建的階級架構繼續存在,學校永遠會是大家各憑社經人脈資源,競爭分收,爭奪卡位成為上位者的生死戰場,而教育的結果,無非也就是一代一代社會和文化不平等的複製過程罷了。」至於扮演現實主義者的媒體記者則說:「…許多衝突事件都牽涉到這個共犯結構。問題是這個共犯結構太隱密又太完整了,甚至還包括了我們自己,因此根本無從捉摸…。」


成為眾矢之的老師也反駁自己是受害者:「這個扭曲的環境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改變不了這個扭曲的環境。空喊理想的老師、家長很多,無奈的教育人員更多,我只是務實地教導小孩怎麼在這個扭曲的環境下求生存而已。」校方也說:「……如果學校的行事與處分都已經完全依照規定辦理了,結果大家還是不滿意……我真的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到底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又要怎麼做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夠滿意?」最後再藉由主角的呼喊導引出作者的真正想法:


「當一個家庭開始生病時,問題會先出現在最脆弱的孩子身上。當一個學校生病時,問題會出現在被忽略的學生身上。當一個社會生病時,犯罪會最先出現在最弱勢的族群身上。」這個想法和心理學上的家族治療是一致的。


「為什麼我們活在這樣的制度裡,所有的人都必須做著不合規定的事,並且互相指責?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的教育,從外面規定的,內心想的,到我們做出來的行為,都是一樣的呢?」禁參考書、補習班說了多少年了?結果呢?



「我相信如果沒有『對的事情』,我們就永遠不會有『平靜』。」



為了避免落入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棘手問題裡,作者只利用國外來的二封e-mail提供一些意見:「我只有一次長大的機會,問題是台灣又不能給我這樣的教育…。」「西方文化像是個小孩,他們對於過去的否定與叛逆把他們導向了未來;而東方文化像個老人,對於道統的依恃與對自身不容懷疑的威嚴把我們牽扯回到過去。因此,當外國人不斷地否定自己的道統,質疑自己的神,進而創造出文藝復興、創造出科學、工業、資訊種種現代文明時,我們卻還陷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君臣父子、尊師重道那個胡同裡繞不出來。」但相同的,在這部份似乎只是參考用,並沒有再多做著墨。畢竟這個文化的議題就算挖出來,也沒有解決的辦法,畢竟這塊植根很深故難以動搖的神主牌是很多價值的依託。


至於跳樓的沈韋,我認為和主角其實是同一個人。故事行筆至此開始出現轉折,如同「惡童日記」,這個被切割出來的沈韋代表著被壓抑但解放的部份,它包含音樂、自由意志,剩下來在主角身上的則是現實、被迫同化。沈韋身亡,代表追求自由意志的心已死,也因此主角再也不開口說話,因為即便開口,一切也不會改變。沈韋的死,沈媽媽對著主角哭喊:「你為什麼要喚醒他,叫他承受這些他承受不了的痛苦?…他本來可以懵懵懂懂長大的,是你把他害死…」固然知道得多並不一定比較好,但這也象徵一個弔詭的地方:當自我覺醒的時候,卻也同時是自我滅亡的時候。


父母親從一開始的意見分歧,到最後的全力支持,代表在家庭教育裡其實並不見得以菁英教育為主要目的,「搞不好像這樣,能為你生氣、擔心…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吧?……我也搞不懂,我這樣想算是一種自我安慰?還是自我欺騙……」,父母親要的單純只是希望孩子好而已,但在整個社會的既有制梏下也沒有選擇。


在街頭的抗爭,將整個議題拉高到更高的層級。不管是美好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團契的愛心、立委提出來的四點激進要求,甚至沈韋的死,最終果然還是被官話淹沒,在驅離的消防水柱的沖刷下無影無蹤,同時也強烈反襯官僚體系的無能。主角在抗爭階段不斷自問「真正想說的是什麼?」、「會不會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其實是錯的」的強烈自省意味中,最後,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結論:


「我們的訴求並不只是說一說,我們希望大家來聽一聽。大家如果都聽懂了,也打算改變,我們就回家。」「…我想起我再也不是從前的那個謝政傑了,於是就這樣一個人坐在河邊足足哭了一個多小時。」反映出百般無奈、不知該如何自處的心境。最後則是很沈痛的自責:



「是我們的平庸、冷漠、虛偽、貪婪讓生命變成了一連串失去純真的過程。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親手種下死亡的種子,讓腐敗在自己的內在萌芽,茁壯。是我們自己澆水灌溉,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在腐敗中失去自己,在腐敗中失去一切。」


這是本很精采的書。即使不透過電視劇,我也能歷歷在目地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我也認為這是讀書心得寫得最好的一次,或許這樣痛苦的集體記憶才能讓我看清楚整個佈局。對於主角的族群而言,我認為這本書可能會引起共鳴,但不見得能指引方向,在尚無法平衡思考的年紀來說,有點擔心這把火會不會燒過頭。至於其他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或未來會成為家長的所有人),在這本書大致上都可以抓到目前台灣教育問題的概觀。固然解決方式見仁見智,但先把問題的全貌和嚴重性凸顯,也才能再走下一步。


10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整齣戲都蠻有趣
不過看了覺得挺心酸的:(

Simon 提到...

Dear 沒格,

我想大家的感受應該都很接近。因為那是我們的集體記憶,很痛苦卻又很無奈,即使我們已經超越了那個年代,還是對下一代感到不忍。

唉。

匿名 提到...

"讀後感之一"
那還會有 "之二" 嗎?

---
這也是我看過很棒的一篇讀後感。

Simon 提到...

是的。

大綱也都擬好了,只是暫時還沒騰出時間來寫。

謝謝你,vc。

Clouday 提到...

哇...好...驚人的好心得,因為我也有看過(不過是去年的事情),所以真的覺得心得寫的字字貼切...

題外話,電視劇我也有看過,不過僅看過四五集,也很不錯,小說所訴求的氣味電視劇大概也有描繪到,唯一的缺點我覺得是電視劇節奏太慢了...好慢好慢。

是我太習慣好萊塢了嗎....

Simon 提到...

Dear Clouday,

謝謝你。應該說是這本書寫得好,所以大家的共鳴頻率都非常接近~

Tai 提到...

介紹看一半我就不想看了!
因為我想要衝去看書了!XD

真的很有感觸,或許我也還是學生,或許想自怨自艾成主角吧!有時候覺得讀書痛苦,有時候感覺到社會壓力~~

來去讀小說紓發心情~

Simon 提到...

Dear LiangKuo,

祝你閱讀愉快。這真的是本不錯的書。

匿名 提到...

很遺憾我不是會員所以匿名ˊˇˋ
您的讀後感寫得真好...(感動貌)
看了都覺得心酸酸的,
見解真是精闢、太讚啦(拇指)

Clouday 提到...

不小心又再次看到您的這篇文章,真的寫的很好阿~~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