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志工企業家」讀後感之三_Trend。



藉由此書,我想完整地談談我所認知的志工發展。日前在Youth Hub擔任青輔會主委鄭麗君與FAPA夥伴的口譯時,她提到目前青年壓力的來源主要來自於前所未見的失業率。隨著台灣經濟發展逐漸到達高原期,為維繫產業競爭力,低階代工已大幅外移至大陸或東南亞地區,使得青年族群面對一個較易挫折的嚴苛就業環境。除了青年族群,其他年齡階層也面對類似的問題,而壽命的延長也使得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思考其他事物,多餘的人力資源究竟該如何疏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教導我們的小孩子,如何建立自我認知(不需靠金錢認同自己)、如何面對挫折以及如何建立有意義的價值觀。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已漸不適用,經濟既已發展至成熟,或許我們應該多著重在生活及生命品質的提升。




此外,結合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概念,中產階級已逐漸消失。或有網友提出數據反駁,該理論並未在台灣出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經濟發展已面對難以跨越的瓶頸,富者利用自身既有資源創造財富越易,貧者翻身的機會越發消逝,貧富差距愈發擴大已可預見。公部門的效率眾所周知,如果期望公部門出面分配資源彷彿遠水救近火。理論上政府應負責將所有公民的意願轉化為公共政策,但是政府並非最有效的工具,就實質輸送各種社會財(social goods)的角度來看,政府也不是唯一合法的工具,而且政府的創意大多比不上企業化的公民組織,更何況各種政府失靈的現象。因此,必須有一股社會自發性的力量來敉平社會階層資源的不均,讓資源獲得流動並達致社會的「共好」。「非政府機構比政府更能處理緩慢發展的問題,更能透過累積個人的影響來影響社會。」

也因此,志願服務力量的勃興,除了過去的宗教信仰驅使或單純助人善念外,在此刻的經濟現況和社會背景更具意義。願景的理事長徐福興老師,就強調第三部門的力量將會在新的世紀裡淩駕於公部門或商業部門之上,以更有效率、更富彈性的方式影響世界的每個角落。而在「志工企業家」一書中,第三部門的無疆界串連,已經形成世界上一個較諸任何政治力量都要廣泛的組織。它們關懷的議題涵蓋環保、教育、公民參與、媒體、社區工作等,可說是無所不包。英國歷史學家Arnold Tonybee曾說:「未來歷史回顧的二十世紀,不是一個政治衝突或科技發明的時代,而是一個人類社會勇於把人類整體福祉,當作實際目標來追求的時代。」固然許多台灣的NPO已經默默耕耘數十年,但真正成熟的環境似乎是在現下的二十一世紀:充份的民主自由、經濟高度發展、教育完全普及和科技工具完備,我們可以欣然期待一個即將蓬勃發展的產業。

David Bornstein在書中談到目前相當熱門的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投概念。對於這樣的公民現象,他的觀察是:

一、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二、這些組織在全球各地散布更廣、更加多元。
三、逐漸走向解決問題的系統化作法。
四、不再受教堂與政府的阻撓。
五、改善政府的代表功能。
六、新成員湧入,公民部門體驗到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ism)、競爭激烈與注重績效等正面效果。

非營利組織常因資金來源不穩定而無法大展身手,因此發展出獨立創業營利的概念,比方說國內的陽光洗車中心及喜憨兒烘焙屋即是類似的案例。然而如同政大企管黃思明教授在社會企業論壇所說,非營利組織創業有其難度,因為:

一、必須與營利企業競爭。如何提升產品品質以說服消費者?如何包裝形象?成本如何控管?
二、營利行為可能與初衷相違。非營利組織工作者通常就是因為不喜營利而走自己的路,但如從事營利行為,是否能與組織目標一致?文化衝突如何處理?
三、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固然是成功的要素,然而如何在營利企業中殺出重圍、樹立特色,更需要創意。創意如何轉化為利潤的driver,則是所有企業共同的課題。
四、營利行為的利潤有其「責信」,於一般企業是對股東價值的極大化、盈餘分配,於非營利組織則是發展新的公益計畫、更有效益地達成組織的目標。公民部門若希望實現它的承諾,就必須建立更好的回饋機制。

因此,並非人人都適合成為「志工企業家」。我個人認為,畢竟非營利組織擅長的並非營利行為,從論壇中不斷討論專業經理人與NPO worker理念衝突可見一斑。與其勉為其難從事不擅長的場域,與其他老練的營利事業逐利,我倒不覺得一定得要如此發展。或許應該說,公民部門逐漸重視行銷、財務等管理機能,在營運活動上部份向商業機能靠攏,而商業部門則逐漸重視自身社會責任,例如MBA愈來愈重視ethics、social responsibility,二者應該有可以接軌之處。如此各取所需、各逞其能,應該更能發揮資源的效能。換句話說,如何建構聯繫二者的機制,讓雙方有共同的語言和信念,比起一廂情願要兼顧二者來得更為實際。書中也提到:「要是每個人都是志工企業家,社會將無法運作。」巧合的是,這樣的思考恰與書中Bill Drexton的建議相合:

「麥肯錫若知道如何建造連接企業與社會的橋樑,大家都有好處。這家公司得到先機,比別人更了解新的面向-經濟、社會、道德與專業面向-它的建議會更高明,更深入。它的顧問會更了解未來的整體環境。社會客戶會受益於商業知識,商業客戶會受益於社會知識。社會則獲得整體的益處。」

Drexton所主導的「阿育王」組織也致力於結合社會企業家與商業企業家,讓他們合力建構「社會與商業的混合型事業」(hybrid social-business venture)。

社會企業家所需面對的問題,包括商業管理加在推動社會變革的組織所產的衝突、財務與人事的平衡、組織專業化而不失親切感、推動標準化而不失去組織彈性等。另外,現代的青年必須相信自己能適應新環境、必須有管理資訊的能力,而且能夠融入多元化的團體。因此,原本我們堅信不移的價值習慣,以及用來教育、指引、保護年輕人的價值體系都將面臨不合時宜的挑戰。

目前在台北已有學生志願服務時數的要求。固然這樣的規定或許會產生部份人為了時數而服務的現象,然而卻是瑕不掩瑜。畢竟如果在這短短的服務時數裡能激起青年朋友對志願服務的興趣,即便只是少數青年朋友,也將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改變,一如蝴蝶效應一般。他們會對親朋好友產生直接影響,而且更具說服力,更何況當他們的世代來臨時,他們將主宰社會的脈動。誠如願景的元亨所言,志願服務的事情不用急,也不用有太大的壓力,我們只是在他們心裡留個種子,然後靜待細水長流的結果。

前幾天知道我小時的玩伴,一個橫跨日、澳、台、大陸等地接手父親的企業,另一個在長庚擔任醫師;國中同學有三個在台大醫院、二個在榮總擔任住院醫師,而且擅長不同的領域;高中同學有好幾個已經通過律師高考或司法官考試,也有人進修博士學位,更有許多人在作育英才;大學同學多數都在投資或管顧領域服務,也有一些人在大陸開拓事業版圖。雖然我還是一事無成,但漸漸感覺到我們的世代在十年之後,即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對於這樣的未知力量不免令人感到敬畏-原來我們真的可以發起並主導改變!比方說,台灣目前似乎尚無類似「阿育王」的專業社會創投機構存在,也許這是我邀請這些既有network參與,並結合其專長切入台灣NPO industry的契機也未可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