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思|Though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思|Though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12日 4 Comments

上邪。





何奈與君絕。


我鬆開抓著橋上護欄的手,伸進大衣口袋裡取暖。風驟雨急的荷蘭。


2009年10月30日 0 Comments

小丑。





他將尖頭鞋整齊地向外排在窗台,躡手躡腳地跨過幾株盆栽,攀爬過低矮的鐵欄杆,落到樓下外延庭院的石棉瓦屋頂。踮著腳尖,懷裡揣著十來顆表演用的塑膠彩色小球、隨手拋接起來。直到一個轉身動作漏球才停止這個小小遊戲,曲膝面著月亮坐下。


只有對一應事物絕對的冷漠,才能獲得無瑕的自由。


2009年10月9日 0 Comments

戒子。



人生就像是一條曲線,年輕的時候對什麼都好奇,不斷地去嘗試、持續大量地獲得和擁有。物質上的,生活經驗上的,都有。然而到達某個頂點便不由得向下墜落,加速度拋開既有的物件,重重地跌進地表灰頭土臉。物質上的,生活經驗上的,都有。也就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自我示現地具相萬般虛妄,像是許多小輪迴拼貼而成的一個大的迴歸。而我總相信在這圓心有什麼很重要的東西。

2009年8月30日 1 Comments

林沖。




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中,豹子頭林沖是個非常搶眼的悲劇英雄。武藝超群,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個性耿直,重然諾為翩翩君子。然而這些都不足以為他帶來完滿結局。


2009年8月19日 1 Comments

克。


我們常說生命無價,但到底是如何無價?一條人命無價,那398條呢?到底是對誰無價?是對遺下的親友,還是電視機前的你我?死亡人數124和126,有沒有差別?


(內容涉及政治,慎入)


2009年8月18日 1 Comments

拉。



有必要針對我們做的這件事做說明。

4 Comments

莫。




萊姆:協會諸君正在作救災網站
Simon:我知道,有follow你們的消息(twitter)
萊姆:你有無空
Simon: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萊姆:來參加內容組,可以遠端也
Simon:好啊,如何做
萊姆:你工作時間如何
Simon:8:30-17:30 準時下班
萊姆:推特輪值內容組這樣,還有幫建內容
萊姆:那明晚來協會吧
Simon:好


2009年8月7日 0 Comments

陌生。



熱辣辣地,臉如火灼一樣疼燙,心如泉湧的不是撲灌的水線,而是憤憎和羞愧的颶風。那幾秒鐘世界驟然停格,觥籌交錯的喧鬧被指揮陡然下了休止符,措手不及地仍有幾聲筷子掉落地面的突兀。流水席的篷外的父親,穿著藍白相間直條紋polo衫、灰色西裝褲和深棕色擦得油亮的厚底皮鞋。兒子罩著一件白色t-shirt、左胸口一對大腳印標誌,卡奇色短褲和藍底滾白邊的N牌運動鞋。父親的左手支著腰際,右手還舉在兒子的臉頰旁、皺著眉頭大聲喝斥,內容模模糊糊地;兒子低頭撫著左臉不知是痛楚還是防備下一次,並急切地試圖解離自己:


如果是旁觀者,就不會痛了不會丟臉了不會害怕了什麼都不會記得了,就沒事了。


2009年8月3日 2 Comments

唐吉訶德與風車:《阿基里斯與龜》。



最近有點抗拒接受所謂影評或書評的意見(所以正埋頭硬啃尼采的原著)。固然可以帶來更多的視角或感受,並且提點在觀影或閱讀過程裡被忽略的鏡頭或意象,然而其代價也就是交出個人思考的主動性。在那之後,不管見解同意與否,都無可厚非或多或少地受到別人想法所干擾,無法再回復原本面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對像我這樣思想形成過程較長的人而言,卻寧可聽任其涓滴匯流。當天聞天祥映後座談相當精采,我自認已經無法超越,只好就其他細微之處予以補充。

2009年7月16日 1 Comments

佛寂。



我只是單純地覺得,宗教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2009年6月8日 2 Comments

簡論。



如果你自以為懂我了,你就正好紮紮實實完完全全錯了。因為你怎麼可能懂,一個連我自己都還不懂的我?何況是有明顯疆域的語言,不管是我的表達你的理解都無法到達的意志層面?你操縱我的身影說話的時候,真實並不存在。愈發同意維根斯坦所說,這些內容只有曾經思考過相同觀點的人才會懂,但我仍必須寫下來,以簡省向他人說明的力氣,雖然很可能導致恰恰相反的結果。

2009年5月9日 2 Comments

真實。




回到台灣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你覺得這次出國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問問題的人事實上都已經預設了某些答案。有些人很熱切地想知道異國的風光和食物,好滿足自己尚未遠遊的想望;有些人則是希望知道國外商學教育有何不同,競爭意識非常強烈;有的人則想知道遠距離戀愛的現實,偏好劇情片的張力。不同的聽眾,我會給予不同的答案。原因不是討好,而是溝通的有效性和挫折感。


想要試著把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學習寫下來,這個東西叫做脈絡,英文叫context。


2009年5月6日 0 Comments

度己。




一直在尋找重新動筆的理由。回到台灣近四個月,說的話已然很多,初抵桃園機場對中文的違和感早跟著荷蘭鹿特丹的漫天風雪一起消失在北緯五十一度。各國的照片和遊記像帶狀節目重述了十多回,相同的問題只能像演員般總是賣力回答。總想像著有一個類似終極解的東西,超越所有的文字意象,像投影機般投射到所有人的心裡。


究竟要怎樣將這一年多來的異域流浪,或者更精準也更模糊地說,一場午後的乖離睡夢,鍛出精簡的言辭收束有意義的堆結。我知道給自己出了一份相當棘手的家庭作業,沒有截止日卻依然迫切,沒有主題卻不允許散漫。這樣的紀律不是沒有來由,而是對於已然消失的自己的一種紀念。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姿態。


忘了是誰說,「認識自己只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撕開」。我想加個註腳,「還得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沒有那麼美好。同時收斂和發散,解構又融合。


剛回來某天,毛遂自薦地回木柵和學弟妹座談,會後收下沒有預期到的二千五百塊講師費,初始有點開心(原來賺錢也可以這麼容易)。回家後卻很不安,身心俱疲地直接倒在床上。原因很令人困惑,是高尚情操被物化的懷疑,二千五百元如何得以購買我的良知熱情?還是根本而言,偽善假面被揭穿的失落,與電視節目大談身心成長的某某教授並無差異?抑或是,國王獲知新衣真相的羞怒,從自我陶醉裡醒來的覺察?


我看似謙卑,實則驕傲。以演講的這件事為例,其實有很大的炫耀成份。在我心裡就已經預設立場:自己和其他同屆同學迥然不同,是很有自我主張的逐夢天行者。然而這是我給聽眾下的陷阱-所謂的夢想只有對自己有意義,不管和別人相同或不同都不應該利用浪漫主義的金粉予以妝點或分類。


就連這文也存有很強的目的性:要證明(或炫耀)反思的能力。向誰?為何?只能說原因之一,這是自我和解的意向書,不論簽訂與否都必須閱讀。


舉止符合儒家精神的溫良恭儉讓,說穿了只是戲劇效果而已。我需要這劇本,因為膨脹失控在這次元並不討喜。不需要卡內基教我如何贏取友誼,從小學二年級被全班投票討厭之後深諳此道。


我或許有很好的傾聽的能力,卻可能是一種不得不然的結果。缺乏原創性意見,只能在聆聽別人的意見後予以歸結,利用具有張力的言詞製造有利的結語氛圍,優雅地盜用別人的思想和掌聲。我知道八句實話摻二句假話不會被質疑,可以偷渡議題;也知道講八個優點要坦承二個缺點,只會比完美更完美。


我清楚思考之間的罅隙,用超前跳躍的方式引誘別人掉進我的邏輯,暗示他們說出我想說的話,進而增強他們對這些主張的認同。我懂得人心曖昧不明的牽引,用情感渲染的方式魅惑不同的群體。我不是hub,而是催眠師,分不清是天賦還是進化。


志工、環島,或是在歐陸十六個國家旅行,都只是我標榜自己的方式。志工只是過客,半年的時間分明只是玩票性質,侈言對社會有何助益;環島沒有深度,拍拍照像觀光客,卻連問路或一個人進餐廳的勇氣都沒有;歐陸旅行只是證明我爸媽有點積蓄,而且有個很會花錢的不孝子。我擅長包裝,擷取動聽故事為我所用,好掩飾那不堪的共生對立面。


孤獨呢?是不是在剛開始的陣痛過後,知道特定狀態可以吸引別人關注,便刻意地操弄和反覆,像釣者一般在人際關係收放之間予取予求?我想要的是主導權,在控制慾項下;不是自由,而是黏膩;不是孤獨,而是關愛。


而拘束著的她們的幽魂,則是不被我允許超渡的自生妖魔。內心深處的意念不是懺悔,而是控訴;不是贖罪,而是卸責;不是反省,而是固執;不是道歉,而是自慰。在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迴旋起舞,藉此儀式搏取同情超脫現實,真相卻存在另一頭,足證所見是虛,如夢幻泡影。像賭場莊家,賭局勝負的執著遠在真假之上。


然而這許多精巧手法用來掩蓋意圖和本來面目,最後卻使這意圖和本來面目在無數鏡面映射中不可辨識。

2008年6月1日 1 Comments

莫言。



以前很尊敬的公司長官結婚了,三十多歲的黃金單身漢。
要好的國中同學要結婚了,交往不到半年。
大學死黨也要結婚了,問喜帖要不要寄到鹿特丹。
她,應該也在不久前結婚了。


原來時間是這麼殘酷的東西。不管想不想要的,都會一股腦地湧到面前來。


2007年5月1日 10 Comments

遲來的青春期。



BoF結束後,忠和揹起行囊前往澳洲 working holidays,我大量時間都在表姐的事務所幫忙,而羽毛則是陸續幾個工程師到位,恰巧遇上萊姆的生日,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





這真的像一個RPG(角色扮演遊戲)。主角要過關,總要去解開某些任務,會有某些特定夥伴加入,任務結束後這些夥伴就離開,故事就這樣一路開展。



他說,其實他也是想個約莫,就埋頭進去做了。現在走著走著還在原來的路上,就覺得很不錯了。說著說著,才發現我們這群人裡幾乎都環島過,Mat還是騎單車完成的。
2007年4月13日 10 Comments

兩人出局。


挪了挪頂上的帽子,前端的帽沿沾了食指的印記,石灰粉灑在空中筆直地落下,竟沒有任何飄散的跡象。 

2007年2月6日 10 Comments

「危險心靈」讀後感之一。


今天白天還看得見太陽,夜裡卻不知不覺冷了起來。或許是租的地方比較寬敞,磁磚似乎在散發著冷冽的氣息。我一邊喝著熱開水不時搓著手,一邊將這本在國際書展買的書一個晚上看完。中途偶爾必須得停下來,將自己和主角切割開來,那若有似無的重疊影像總讓我有種寒毛直豎、陰影揮之不去的感覺。

2006年12月31日 1 Comments

二十八歲這年。

這是個痛苦的一年。在這樣的一年中,遇上了許多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有好的,也有壞的,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指向相同的方向-重新定義了我的人生。這許許多多的事情彷彿投影片般交錯重疊,讓這人生變得既模糊又清楚:模糊的是快樂與悲傷,清楚的是現實與無奈。

2006年12月10日 0 Comments

誰那麼想當接班人?

最近不管在美國或台灣都非常熱門的影集「誰是接班人」,已經成為商界眾人談論的焦點。關於這部實境秀,不必多做說明肯定大家都已經比我更熟悉,不清楚的人只要在google打上這麼幾個字就可以找到一托拉庫的資料。然而,比起大家一面倒地熱烈收看,並將之視為商界爾虞我詐教戰守則,或是奉為強勢領導的無上法門,甚至是為求成功不擇手段的經典傳奇,我可是四個字-「敬謝不敏」。

2005年11月25日 0 Comments

我也在。

時序逐漸進入歲末,每天早晨都和被窩抗戰到最後一秒才起床,床邊的手機鬧鈴早就響了五、六遍,似乎裝飾效果遠比實際用途來得更加顯著。冷氣機外面的窗台又傳來惱人的聲響,總覺得應該是有某種鳥類把那兒當自己家了吧,用力朝冷氣機敲了二下才安靜下來,只是沒多久又故態復萌,也只好被迫相安無事。刷牙時發現眼袋腫得快比眼睛還大,安慰自己這在面相學上似乎要走桃花運,偏故意省略應該要是天生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