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5日 0 Comments

我也在。

時序逐漸進入歲末,每天早晨都和被窩抗戰到最後一秒才起床,床邊的手機鬧鈴早就響了五、六遍,似乎裝飾效果遠比實際用途來得更加顯著。冷氣機外面的窗台又傳來惱人的聲響,總覺得應該是有某種鳥類把那兒當自己家了吧,用力朝冷氣機敲了二下才安靜下來,只是沒多久又故態復萌,也只好被迫相安無事。刷牙時發現眼袋腫得快比眼睛還大,安慰自己這在面相學上似乎要走桃花運,偏故意省略應該要是天生的前提。

2005年10月11日 0 Comments

Darkness。

星期天中午到火車站附近的某知名美語補習班接女朋友下課,因為提早到所以等了一下子。我沒將摩托車停好,只是雙腳踩著地面,用手肘撐著頭發呆起來。不久,一隻瘦長的黃狗出現在我面前,自顧自地在門前的階梯踡伏下來,側著頭閉上眼。上下課的人潮在接近十二點三十分的前後突然間像漲潮般從四面八方湧來,牠也只是偶爾伸長脖子四處看看,似乎對這樣的打擾並不以為意,雖然街腳出現的另一隻貴賓狗讓牠開始侷促不安起來。

然而,真正吸引我注意的是牠的顫抖,那是彷彿在初秋時節忘了披上外套踏出家門、輕輕摩娑雙手呼口熱氣然後低頭快步離開的那種溫度所造成的些微不適,又像是早午餐因趕著工作而沒有空暇食用、在下午三點多血糖過低所引起的生理反應,而那顫抖是如果不注意觀察就不會發現的那種幅度,不規律地反覆出現著。我看著牠,心裡這樣輕聲對牠說道:

「沒關係的。你會死掉,我也會死掉,到那時就是一樣的了。」

牠依舊閤著眼,我依舊撐著臉。

* * *

你張開雙眼,發現自己平躺著,室溫卻冷得叫你直發抖。身上的西裝太過貼身,讓你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你卻沒發現是因為突然間變胖的緣故。雖然試著移動身上的任何一處關節,卻像被打了麻藥般動彈不得;雖然試著發出聲響,卻像被塞著胡桃核般無法作聲。對於被這樣的對待,你並不苦惱。

你直視前方,天花板上垂掛著白色和黃色的布幔,上面似乎隱約地寫著些字,但你認不清。身邊傳來一陣濃郁的花香,正狐疑著這到底是百合或是紫羅蘭,「可千萬別是俗氣的菊花啊,」你心想。有些聲音逐漸傳來進來,竟也有些低聲的啜泣,聽起來有陌生有熟悉。

腳步聲漸漸靠近,有人扯嗓呼喊起你的名字,竟成群嚎啕大哭起來,「別哭啊,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也不禁心慌了起來。一時間四週站滿了人,認識的、不認識的,有親戚、有朋友、有同事、有同學、有鄰里,也有不知道是來幹嘛的。他們一臉愁容地面對著你,也有人別過臉去,低聲指指點點了一會兒,便又很快地離去了,像是被催促著下一個行程般不願多駐足一秒鐘。

終於又回到寧靜。你回想起剛才的話,模模糊糊的輪廓開始清晰起來。
「這麼優秀的人,結果還是……。」
「還這麼年輕?」
「真可惜。」
「看起來胖了?」
「是什麼原因?」

思緒還沒來得及短暫停留,不知怎地,微小的聲音也清楚了起來,布簾被微風輕輕捲起、地上的紙屑沙沙作響、誦經聲嗡嗡地迴繞著,還有剛才那群人遠去之後的對話:
「好久不見啦,哈哈。」
「是啊,大家都過得不錯嘛。」
「那去唱個歌好了,既然今天好不容易聚在一起。」
「走吧走吧,大家都去,哈哈。」

於是你嘆了口氣,一切似乎都黯淡了。世界的顏色竟開始顯得矇矓。

* * *

女朋友說想看電影,於是來到京華城。最近的院線片實在不值得一看,光是片名就讓人提不起勁。無可奈何之下拿起簡介,對照著上檔的片名搜尋勉強可以接受的對象,「提姆波頓的地獄新娘」(”Corpse Bride”)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線的。


關於劇情的部份就不多提了,但整部片在動畫的流暢度、光影的呈現和風格的獨創性還蠻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別是劇中到處使用ironic及對比的黑色幽默手法,比方說陽間是灰暗的,陰間反而色彩豐富;陽間的人心眼狹窄,陰間的人反而熱情體貼;陽間多苦多難,陰間反而無憂無慮等,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開場和結束時都有這句台詞:「According to the plan.」,然而劇中所有的發展都與計劃無關,頗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感。

劇中的另一句台詞:「Pick up the pieces.」則教我吃驚,這句話的意思是收拾殘局、繼續過未完的人生。我在大學時曾做過一場夢,夢中的情境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幕是我對著當時的女朋友無奈地說:

「我是個撿拾時間齒輪碎片的人,只適合不停地追尋。」

雖然一直沒弄懂這句話的真正含意,但我相信應該是潛意識裡的那個我對自己所做的總結,所以一直記掛在心上,甚至做為自我介紹的用語。原先以為這句話是指,我喜歡蒐集自己在人生旅程行路的軌跡,而且永遠停不下來。然而看完了這場電影,卻像找到另一塊拼圖般有了新的解釋:我會全盤面對及接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不完美殘局,但不會停下腳步。「Pick up the pieces.」與「撿拾碎片」文意上幾乎是100%相合,而且最近逐漸感覺到我的性格裡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於無可奈何的事、無能為力的事能夠很快地放棄,對於現實問題或困境的解決則是非常拿手。

此外,雖然依舊沒有找到答案,但仍能面對生命的議題。我並不著急。或許是經驗尚淺,或許是時機未到,只要不放棄面對自己,那黑暗的深淵非但吞噬不了我,還會賦予強大的力量。黑暗與光明,終究只在一線之間。

中午才剛和黃狗對話完,接著看的電影又是黑色風格,這樣的巧合確實帶點詭異,更不用說台詞給我的那些想法了。我只有搖搖頭無奈地笑著,「難怪要成為陰沈男孩了。」

2005年10月3日 0 Comments

Blog怪癖大串聯。

【Blog怪癖大串聯的遊戲】參加者請複製以下兩項(遊戲+規則)
●遊戲名稱:【Blog怪癖大串聯的的遊戲】
●遊戲規則:
1、必須發表一篇文章,寫出自己的5個怪癖!
2、寫完五個怪癖後,請點名5位的lucky朋友繼續串聯下去!
(注意唷!被點名的人不能重複呀~~未滿五人者,就違規囉~!)

* * *

其實這個blog串連的遊戲早就開始了,本來因為想說反正人緣不是太好,一定不會被點到而樂得清閒,結果想不到已故同事仔仔就點了我。好吧,那我就稍微說一下:

一、 不吃魚。
好像有些男生也跟我一樣不太愛吃魚。因為覺得要挑刺很麻煩,而且肉也只有一點點,所以乾脆都不吃。

二、 很喜歡買書。
會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我已經好多年沒有買新衣服了,鞋子因為已經開口笑,而牛仔褲則是破了個洞,只好用老爸的國民旅遊卡去買,老實說我覺得自己是個物慾還蠻 低的人。但是買書就會毫不手軟,前幾天就在誠品的網路書店買了二千多塊(百年孤寂、我是貓、異鄉人、每日遇見杜拉克,還有一整套的追憶似水年華),順帶提 一下,最近閱讀的主題有點轉向經典的文學作品。

三、 不喜歡破舊的書。
基本上我會挑選乾淨,看來舒服的書,而且會盡量小心保存,比方說避免折角、浸水,如要註記也一定會盡量工整,因此即使很長的時間過去,除了書頁泛黃之外書況還是非常良好。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並不喜歡借書給別人。

四、 喜歡剪很短的頭髮。
小時候父親總是叫我理平頭,以前覺得很俗氣,可是現在反而覺得短髮乾淨俐落而且好整理,加上我不太注重髮型這種東西,所以偏好很短的頭髮。只是照目前掉髮的速度來看,應該很快就不會有這類選擇的問題。

五、 不喜歡人多的地方。
人多的地方總是吵鬧、擁擠,我會覺得不自在。即使是party之類本來就應該熱鬧的地方也會很想找個角落躲起來,在這種場合我就會變得很安靜、很沈悶。

嗯,只要寫五個就好了吧。我其實不太喜歡連鎖信這種東西,所以也沒打算點名,只是分享一下我的習慣就好(以我的交友情況來說,要再點五個人也有困難就是了)。
2005年9月11日 0 Comments

就是容易滿足。

In heart’s perspective, the distance looms larger.
(在心靈透視裡,遠處的隱約更顯寬闊)

這是摘錄自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名著漂鳥集(Stray Birds)的一首短詩。我翻開書頁讀了幾首,有著一股莫名的吸引和感動在心頭徘徊呢喃著。當然它們是過於感傷的,但洗鍊的語言所釋放出的強大感染力,遠勝於絮絮叨叨的粗劣文章。正是這樣隱約、模糊、簡潔而又深刻的字詞,能引領我們走向不可思議之境,我想這也正是詩歌能流傳千古、而文章總是埋沒當世的重要關鍵吧。

我其實不太讀詩,主要的原因是調性不同。詩詞吟哦需要感性的節拍,而我對於意境的詮釋或感觸的延伸是相對較弱的,不過如果以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倒也不需太過強求,單純捕捉片刻的感動也很迷人。

之前曾提過,我很喜歡逛書店。或許正因為如此,對於各式各樣的書籍都不排斥,閱讀的範圍很廣,另外的原因或許是看書總是不求甚解,所以廣而不精,但閱讀的樂趣總是俯拾即是,這無疆的樂土也就成為我徜徉的所在。

在古典文學的部份首推三國演義。說來好笑,我會接觸這部書是因為打電動覺得很有趣,所以買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可總是覺得隔靴搔癢,最後直接閱讀文言本,算是大功告成。三國故事除了滿足年輕時的幻想外,我覺得在人物的刻畫、場景的鋪陳和情節的設計都別出心裁、匠心獨具,讀完真的有擊節三嘆的感受。順帶一提的是,毛宗崗在每個章回的批注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另外就是水滸傳,雖然我覺得在佈局和層次上略遜三國演義一籌,但金聖嘆將它與史記、離騷、莊子、杜詩、西廂記並稱六大才子書,算得上還是有可觀之處;詩經我尤其喜歡國風,雖然感受不到「興、觀、群、怨,多識鳥獸蟲魚之名」的優點,但它樸實無華的風格正合我意;論語雖然很多人視之迂腐,我卻尤其喜歡它的擇善固執,特別是對人格修養的論述,我覺得在這新舊價值觀互相扞格的時代裡,反而淬煉出不移的價值,而且與我處事風格也若合符節,例如子路篇中的: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現代文學不如古典文學讓我心儀,所以閱讀的量比較少。比較常接觸的是村上春樹的書,尤其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聽風的歌」及「開往中國的慢船」是我比較喜歡的幾本。村上對於明喻及隱喻不落俗套的用法是我偏愛的部份,而他精準地刻畫現代人的孤獨無助及莫可奈何的心境、不過於矯飾或濫情的那份輕鬆寫意,對這樣沈重的議題給予人舒緩的享受感,確實不容易。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在櫃子裡,每次都看到一個段落就中斷,所以還沒有完整看完過,但它的基調我還蠻欣賞的;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惡童三部曲」的殘酷及出人意表的結局讓我印象深刻;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戲謔的風格讓人非常愉快;白先勇的「台北人」是少數暢銷書中我給予正面評價的;聖修伯理的「小王子」肯定是經典之作,我尤其喜歡馴養小狐狸的那一段:

「狐狸說:就是這樣。對我而言,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和其他成千上百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我不需要你,而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和其他成千上百的狐狸沒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會是獨一無二的了。對你來說,我也會是獨一無二的。」

哲學的部份涉獵較少(如果論語也算的話),喬斯坦.賈德的「紙牌的祕密」比起「蘇菲的世界」對我而言更簡單易讀;歷史類的書喜歡歷史長篇小說,以中國的春秋戰國到元末明初、日本的戰國時期是閱讀的重心,其實也是書籍出版較多的時代。

政治的議題則集中在對台灣的關懷,包括吳濁流的「無花果」、「亞細亞的孤兒」及「台灣連翹」,以及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書籍。大學時代還曾經製作關於二二八事件的網站,為此閱讀了相當多的文獻和書刊並撰寫文章(有位朋友還說,你知道嗎,你寫的質量已經足以出版論文了),簡單說就是莫名其妙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作祟。最後終於領悟到,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客觀!所有的一切皆是主觀,每個人都會選擇性地對自己相信的部份堅信不疑,對於其他的則嗤之以鼻,而這個省藉情結終究無解,體驗到人力有時而盡之後便不再深入了,關注的焦點逐漸移轉到台灣本身,例如吳念真「台灣念真情」、天下雜誌「三一九鄉向前行」及台灣本土文化、文學及音樂書籍。

商業類書籍,特別是企管和財金類,是我的專長,當然是閱讀的大宗,在此我就不多談了。基本上除了閱讀天下雜誌以外,它們出版的書籍水準算是相當穩定,另外我也常看McGraw-Hill出版的,內容也算是紮實。

英文學習的書也很多,我最鍾愛的是旋元佑寫的「旋元佑文法」和「修辭高峰會」,內容比起一般英語學習的書籍更具深度和層次;金庸的小說伴我度過很長的苦悶歲月,順序大約是「鹿鼎記」>「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其他則要數李瑾倫的繪本「動物醫院39號」溫馨感人而討喜,比起已經過度商業化的幾米或其他寓哲理於其中卻太過嚴肅的繪本而言,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小品;小野和侯文詠的書也帶給我很多輕鬆的時光。

雖然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那麼多,但我認為閱讀的本身除了目的性的工具書外,基本上是享樂主義。在這個殿堂恣意採擷,不受他人干擾,無止境拓展思考和心靈的寬度和深度,不失為有限人生中最奢侈的享受。積極的方面來看,閱讀是獲致感性與理性和諧的捷徑,而這樣的和諧將賦予生活中各方面不同的敏感度和能量。

還記得颱風離去前的昨天下午,天空依舊陰沈一片,雨時驟時停。雙腳的褲管因不慎踏進水窪濺溼了,眼鏡鏡面上還有殘留的水漬。我開心地揚起嘴角,小小心靈獲得大大滿足,輕快地步離政大書城-彷彿獲得新生。


註:泰戈爾漂鳥集(中英文對照)請按這裡。

2005年8月6日 0 Comments

「記得你是誰」讀後感。

這本書在過去的好幾個月裡都是暢銷排行榜的常客,依照過去的習慣,這樣子的書我是不會有任何興趣的。也不是特立獨行,只是對於架上許多陳腔爛調的無言抗議,還有對知識洞察的個人小考驗而已。不過閱讀本就不需界定理由,特別是對於不甚求解的我來說。

意外的是,我在閱讀天下雜誌的時候讀到了一段書摘,因為正與我部份尚待澄清及確立的想法有啟發之處,所以便上網買了下來。順帶一提,我覺得上奇摩拍賣買書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價錢便宜(有的真的很便宜,而且是新書)、節省時間(按按手指就好了)、單價低(被騙就算了)且不易損壞(只要包得稍微用心點就可以),想買書的人不妨一試。

Daisy Wademan所撰寫的本書,收錄了十五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在學期末的臨別贈言。當然因為個人特質不同,所談論的主題也大異奇趣,但終究是培養領導人的殿堂,基本上還是圍繞著「領導」的主軸運行。我覺得倒也不需要太過嚴肅看待本書,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些必要的時刻裡都必須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也許閱讀本書達不到什麼「金石為開」的效果,但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我向來不喜歡用背字典的方式學語文,因為我覺得那是工具,重點是知道如何取得和使用,而不是記憶。相對的,我在看待一些其他書籍也是。除了必要的基本知識外,其他的就隨興閱讀,如果幸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也許某天就會派上用場,而這是不需要強求的,得失心太重反而失去更多(閱讀的樂趣或機會)。以下先針對書中有意思的話摘錄下來,再深入談幾段我個人喜歡的篇章。

「當許許多多好運降臨在你們身上時,也要以感恩的心情迎接繼起的責任。」~Jai Jaikumar

「追求任何目標都要接受手邊資訊有限,將來也會經常如此的事實。……如欲採取重大行動,永遠都要具備大量經由訓練得來的堅定信心。」「別去理會身邊的噪音,拒絕接受別人的煽動。鼓起勇氣循序漸進,忠於自己熱愛的事物,遵守個人的是非標準,思考自身和人類的處境,然後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Jeffrey F. Rayport

「想在世上生存,態度就得強硬,但也應當保留一點柔軟的心。」~Richard S. Tedlow

「觀念引導政策,政策產生結果。因此,切實了解自己的觀念很重要,也就是要能掌握個人想法形成的原因和過程。」~Thomas K. McCraw

「…..不是準備一個漂亮的工具箱,將適用於各種場合的管理技巧裝進去就夠了,還要動用某些更難捉摸、更難掌握,也更有力量的工具。領導人必須學會運用個人的智慧、操守和經驗做適切的判斷,在這過程中,如何善用未來權勢,該以何種方式建立此種權威及個人形象,都是從事領導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方法。」「不能坦然面對自己和別人優缺點的領導人,是不可能做出適當決策的。」~Nancy F. Koehn

「當你們考慮公司改組和裁員的問題時,…要知道,員工的生計都掌握在你們手裡,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不代表一堆數字。」~H. Kent Bowen

「領導人應先完成別人對自己的高度要求,再將這個要求回贈給別人,鼓勵他們奮發向上,達到目標,獲得成就,讓他們向自己證明個人的能力。」~Frances X. Frei

「優秀的主管能夠看透員工,不但對他們瞭如指掌,還能為他們尋求挑戰,刺激和引導他們發揮個人才情為組織效命,同時又能增強員工的自我價值感。換句話說,就是讓員工可以盡情拓展個人生涯。」~Timothy Butler

「我們每得到一種成就,視野便隨之窄化,只瞧見下一次的勝利。……可是這麼一來,就把個人的專業成就跟領導能力混為一談了。」「領導力跟企圖心(或完成目標的決心)略有不同,領導力包括了啟發、鼓勵別人,以及為他人創造機會的能力。」~Thomas J. Delong

「你們已經都有很好的天資,我也希望你們擁有自信(但不是傲慢)和熱情,更希望你們一輩子都能保持堅強、好運、無私和公平。」~Henry B. Reiling

「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人:立志改造社會;願意堅守最高標準的道德、榮譽和責任;不怕高瞻遠矚;對自己和別人懷有夢想、希望和信心。」~Kim B. Clark

不知道為什麼,我選的句子和書上highlight起來的大多不一樣。而且有幾位教授的言論不是太著墨自身成就、了無新意,要不就是沒有重點,所以並不在我選擇的範圍之列。接著要談的是David E. Bell教授關於「校友聚會」的看法。

「只要你把車子停進校友歡迎晚會前面的校園停車場,就會忍不住打量其他車子的廠牌和款式,巴不得窺知老同學畢業以後混得有多好,你跟他們比起來又混出了什麼名堂。在喜相逢雞尾酒會上,你默默捧著蘇打琴酒手足無措地站在那兒,一聽說班上有好幾位同學已經做到資深副總裁,或成了百萬富翁,就在心裡盤算該怎麼趕上他們。置身這種場合,會讓你無比焦慮,沒來由地擔心自己的事業成就和存在價值,」貝爾教授先來個很具象而且有趣的開場,「千萬別去。如果我對你們只有一句忠告,就是這句話了。」

因為害怕自己沒有闖出成績,只好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最安全的一條出路,拒絕自己的夢想、拒絕冒險,有意無意間改變生涯規劃方向,期許自己最好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傲人資歷或迅速累積財富。貝爾教授建議,「扭轉觀念的第一步,就是意志堅決地把那封邀請函-不管內容寫得多麼天花亂墜-直接扔進垃圾桶,拒絕參加第五屆校友聚會,第十屆聚會也可以免了。那第十五屆聚會呢?」「照樣封殺。」

他所歸納面對冒險的三種策略是:

一、思索自己想從工作中得到那一類的報酬、換來什麼樣的好處。

二、不在乎各種選擇後果。

三、拉大格局規劃整個生涯,認清只要站在宏觀角度,再冒險的決定也會顯得無足輕重。

最後,歷經幾番風雨後,對於第二十五屆校友聚會,「這一次,我認為你該赴約。」

他所談的和我目前做的,正好完全一樣。我們常說,不要在意別人目光、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堅強到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和判斷,或完全不藉由相互間的比較確定自己的進程,特別是在自我價值尚待確立的人生初期。我必須很誠實地說,對自己是抱有一些期待,對成功有一些想望,對想法是有一些堅持(或是頑固?),但必須先不斷抑扼自己的急躁和安撫彷徨的思緒,並不是一件簡單而短暫的事。我也覺察到一件事,就是總是在鼓勵自己(包括在blog總是寫些自我勵志的文章之類的,請大家多擔待),就像是拿著擴音器對著開始頭暈的自己喊話,要澄清路線、要莫忘初衷。

我的女朋友曾這樣下了一個註腳:「得到之前,先考驗失去。」

八月二十八日又是大學同學會,因為半年報的關係,我有個很完美的理由不出席(前三次分別是當兵、人在高雄和要加班)。我很慶幸還有人記得邀請我,不過很遺憾地工作上和career上,我都還需要時間。當然,我出不出席這件事,應該也只有我在乎吧。

且讓我以Kim的另一段話做個結束,這是讓我即使打字也感到感動的一段話:「人要高瞻遠矚,應當走出生活裡的山谷與陰影,進入一望無際的高原,然後沈浸在那兒的陽光裡,讓靈魂遨翔,讓風吹拂頭髮,讓內心充滿偉大的夢想,讓生命、生活和蛻變的熱情恣意奔放。」

「記得你是誰,要騎著馬兒上高原。」

2005年7月18日 0 Comments

Dots Connected.

推開了玻璃門,天色已顯得光亮許多,傳來一陣鳥鳴。偶爾一陣強風呼嘯而過,雨仍在疏疏落落地下著。昨夜的風急雨驟已不復見,彷彿在我睡夢之間一切已然結束。電視機裡的災情報導與我沒有關聯、偏又佔據了所有頻道;連兩餐的泡麵吃著讓人感到有些反胃。這樣的一個颱風假在我想起已經delay的案件時,變得有點糟糕。

昨晚轉了好幾個頻道,經過華視的教育頻道停了下來。那是很傳統的那種教育節目,一個主持人背脊挺得筆直端坐著,佈景是上了直線色條的屏風,單調的風格實在是讓人提不起興趣聽主持人說下去。但我之所以將它看完,因為在切換頻道的瞬間聽到了三個字,「曹全碑」。

在小學三年級的第一次書法課,因為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看不懂,所以回家跟父母親要求學書法。經過二年的楷書練習,期間父親和老師的嚴格要求,總算小有所成。有一天老師提出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問題,「你要繼續練楷書呢,還是學別的?」我低著頭想了一下,指著牆上被裱框的一幅字說:「我想學這種字。」

因為楷書普遍性較高,學習起來成就感不高,而且容易被比較。我的父親雖然沒學過書法,但他以工程師的角度判斷我的字與字帖的差異,要求字字精確,如寫不好則撕掉重寫,我曾為了一個字寫了一整晚。在當時並沒有任何樂趣可言,這個情況一直到我開始學習隸書後才產生改變。如果說歐陽詢是楷書的教科書,那麼曹全碑對於隸書也有相當的地位。它的字端正秀逸,與我所喜歡的風格相近,而且隸書終究少見,別人無置喙的機會,可以真正感受到書法的成就和樂趣。之後雖然得了一些無關緊要的獎項,我的字也被裱框放在書法教室的牆上,但在疏於練習、慣用電腦的今天而言,對我獲益最多的是對藝術的鑑賞能力。

電視節目主持人這樣說道:「學隸書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學曹全碑,先把基礎打好;第二階段可學較為古樸的字,畢竟書法拙勝於巧;第三階段則可學秦隸帛書,對視覺是一種享受。」「拙勝於巧」的說法真是很有趣,字體再優美秀麗,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或靈氣也就沒有任何價值。

最近事務所的組織調整,我帶了二個組員,實際上成為incharger。但因為案件的關係,另外一組的incharger要求跟我對調組內的成員。幾乎所有的經理和其他incharger都認為這個交換對我不利,因為原本配置到我這組的那位在評價上比較優秀,與要對調的那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我仍然同意了,一位經理大搖其頭大呼「你實在太笨了!不管你了!」,其他人則是不斷反覆地問「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一方面所負責的案件幾乎都是我沒有接觸過的,所以反正都要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我認為人的部份,只要好相處、叫得動、基本的東西學得會,那麼就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看這副牌怎麼玩。

拿了一手好牌的人,贏了賭局沒什麼稀奇、也沒什麼挑戰性,更不會得到非常好的評價,因為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一手爛牌的人,每一次出牌都要深思熟慮,如何讓牌局繼續下去或起死回生,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氣。即使輸了,如何輸得光榮漂亮,這就考驗著玩牌人的功力。

不要拿「勝者為王」的說法來反駁我,因為這本來就是個人取捨的信念不同。

我一向不喜歡敎條式的東西,像是格言名句之類的。但有位朋友認為我說話就像坊間的小本日記,左邊一頁角落寫著一句勵志的話,右邊則會有一段小故事的那種,具有強大的張力。我想我只是喜歡思考,整理生活中的體悟,並歸納出精簡的文字而已,就像Steve Jobs(蘋果電腦創辦人)對史丹福學生說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全文請詳這裡)

我有同感。所有在當下選擇的、堅持的,或許並不知道它真正的意義、或許備受質疑,只能邊走邊看,整理出一個頭緒。然而在走了夠遠之後,我將會知道每一個選擇和堅持其實是有著某種一致的軌跡,將我帶向這裡,而使我的生命不一樣。如此說來,我老是做些讓人不解或自己也無法解釋清楚的選擇,那也就理所當然了。

2005年7月3日 0 Comments

「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讀後感。

學財務的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成為世界級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或基金經理人,原因除了掌握鉅額的資源所帶來的主宰感,還有如天價般優渥的薪資和炫爛的光環。我那些優秀的大學同學就有大多數人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有些人剛起步、有些人還在等待機會,更有些人已經有了令人稱羨的成就。相信以他們出色的能力,只要被放對位置,都很有機會成為key person。

我的數學不好,要繼續搞財務工程或技術分析力有未逮;我對股票的敏感度也不夠,對個股的認識比菜籃族還不如;我對交際應酬向來不拿手,老是高唱「自己陪伴自己」的調。基於幾個主要的原因,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並不適合這個方向,乖乖地去往公司理財的路上走。

「一個分析師的告白」(Wall Street Meat)是由一位前華爾街分析師Andy Kessler寫的,內容主要描述他從非財務背景、對股票完全陌生,在因緣際會的機遇下成為分析師,後來進了投資銀行扮演重要角色,在聲名大噪的時候急流勇退、自己成立創投基金的過程。在書中特別是許許多多光怪陸離的現象,都是過去我們很少聽聞的,或許讀來覺得荒謬可笑,但卻活生生地在真實世界上演。

華爾街有著滿坑滿谷的分析師,負責著任何一個可能想得到的產業。Andy Kessler有著技術背景,但對財務一竅不通,他第一份工作的雇主是這樣說的:「你只需要51%的時候做出正確預測就行了」,而Andy Kessler這樣描述道:「你必須把對錯、錯對混合起來。長期持續的『正確』,使他們成為超級明星;長期持續的『錯誤』,毀掉了他們」、「分析師職務根本沒有任何資格條件,我總認為,猴子也能做這個工作,而且,確實有許多分析師是猴子……不論是循上述哪一種途徑當上分析師,都可能變成優秀分析師或差勁分析師」。對照台灣電視頻道中充斥著的解盤頻道,等著被餵香蕉的動物難道少了?

開始提出投資建議便是壓力的開始,Andy Kessler歷經了幾次上下沖洗,提到了這樣的一個小插曲:「研究部門所有人每天經過接待區時都得看到的一幅作品是紫色的錯覺畫,裡頭上下顛倒的人飛向看似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凱撒宮……。或許,這正是馬龍想隱含傳達的訊息:我們全都在超現實、荒誕不經的睹場裡工作。」分析師經常很長時間沒什麼需要做出分析評論的新聞或事件發生,當有事發生,「你得在不到兩分鐘內做出評論……。分析師的生活,有90%就是露臉。」當Andy Kessler與同事至賭場狂歡時,「我不明白你們怎麼會來這裡,」發牌員邊說邊搖頭,「你們在紐約那邊玩的是全世界最大的賭場。」

而分析師們揮霍金錢早已司空見慣,曾有好幾位分析師對Andy Kessler這樣說:「從社會觀點來看,我們實在沒資格拿這麼高的待遇,話雖如此,我還是想讓華爾街認為我的酬勞太低。」

他也提到有些模型的概念不錯,但重點是不管用,「絕對不要相信模型,那些都是垃圾!」、「我發誓永遠和那些技術分析圖保持距離」,這與國內業界仍大量依賴技術分析的狀況似乎截然相反。另外也提到「完美的避險」,指的是「那永遠不會錯、曖昧而模稜兩可的說法,他幾乎總是正確,因為他從不冒險說任何事。」這樣的情況與國內很多投資顧問總是兩面押寶,隔天收盤後選擇性地大肆宣揚的手法如出一轍。我曾聽一位同學這樣說過,因為股巿收盤時必須即時提出分析報告給投資人參考,於是只好提前寫,而且必須寫二個版本(一個是正向的,一個是負向的),視最後收盤結果再決定提出那一份。

Andy Kessler提到,分析師工作中比較重要的是令接觸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股票預測的正確與否反而沒那麼重要。因為投資銀行想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爭取到公開上巿承銷及其他融資業務,最好的方法是誇耀自己的分析師,並承諾分析師會寫正向的研究報告推薦這家公司,並以分析師的響亮明字來為這家公司背書。也就是說,分析師已經愈來愈變成投資銀行爭取生意的誘餌,而不是為公司創造股票交易量,許多研究人員便因此無法再嚴格保持客觀中立立場,做出誠實的股票與投資建議,分析師的角色和印象也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在投資的過程中,有許多公司並非如想像中那麼美好,甚至變成地雷股。Andy Kessler將這個問題歸因為:「這些曾經成功的公司,其經理人沒有一個是刻意要玩欺騙舞弊手法,但是,在需求衰退、價格下跌之下,他們不擇手段地拉抬股價,以爭取時間募集更多資金,或期望夢想能再回來。」

最後,對於自己身處的業界,他有著很深的感嘆:「我對這整個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不可思議,我有朋友操作一百億、兩百億、甚至四百億美元的成長型基金,卻完全不做基本面的研究,沒有使用那樣的技巧去了解分析師說些什麼,以及巿場將對接下來的消息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們只是坐在會議室裡聽上巿推銷說明會,然後照單全買,再「用力地騎」。」

集中巿場的出現,其原意應該是提供經營良善的公司一個便捷的籌資管道,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但在過去的台灣,我們就曾看到股巿突破兩萬點,然後一路泡沬化重挫,投資人的貪婪引來不可收拾的苦果。在幾次的地雷股事件中,專業的投資機構也無法置身風暴之外,國內共同基金績效更是慘不忍睹,多數都無法超越大盤績效,不禁啟人疑竇,究竟這些投資機構是不是真的比較專業?

我個人持保留的態度。

首先,台灣的股票巿場屬淺碟型,容易受到人為影響,所以專業分析易受干擾;目前巿場效率應該在semi-strong以上,要獲得超額報酬應該靠基本分析或內線消息,但目前技術分析似仍是主流、基本分析為輔助性質,而內線消息更與專業分析完全無關;每營業日都可結算損益情形,不管對投顧或券商的自營部門都有績效壓力,因此進出偏向短線,基本分析也多以短期為主(一年至兩年)。另外,一些同學親身的經驗更讓我對這個行業產生了不信任感。

我相信在這個產業中的多數人是具有深厚學養、而且認真埋首於研究工作。但可能因為企業文化、投資環境、投資人需求等種種因素,成為專業發展的障礙,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運氣」。記得以前教valuation的教授曾說,沒有人能看準未來的所有事情,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能夠熬過一個又一個浪頭的實在少之又少,從這位教授當時(大約五年前)極力推薦的股票目前已經自股王位置重重摔下便可見一斑。

我最喜歡本書的一段話:
「你知道嗎,你做的並不是分析師工作,而是娛樂事業。」

2005年6月26日 0 Comments

有開始,就有結束。

今天是星期天,因為一些緣故錯過了到杉林溪的員工旅遊,也取消了回家的計劃。待在客戶的招待所裡,一清早起來做了幾個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想在三十歲前趕緊搶救身材),洗了個痛快的淋浴,早餐則是喝了罐葡萄汁打發。外邊的天氣悶熱得令人暈眩,籃球場旁的椰子樹隨著熱風的吹拂擺動,略微陰暗的天空似乎即將降下雷陣雨來,空曠的廠區仍傳來機器轟隆轟隆的運轉聲,空氣中依舊是酸酸的染劑味道,偶爾有三三兩兩的外勞嘰嘰咕咕笑鬧地走著。

我穿著拖鞋啪啦啪啦地走在走廊上,昨夜的連番惡夢仍使右邊腦袋隱隱作痛,在交誼廳剛喝完的即溶咖啡似乎幫助有限。回到房間打開電視機,四局投完被換下場的松阪大輔狀況並不好,雖然西武還是暫時以六比三領先歐力士,但已經用了接近一百球,直球雖然有速度,但變化球頻頻失投,後續的中繼投手也接著失分,看樣子勝投就快被搞掉了。同時我打開了Kuro選幾個專輯下載音樂。

一直以來喜歡純音樂,那是一種乾淨、一種單純、一種寧靜。簡單地說,我所追求的也只是一種純粹的什麼而已。但這樣的形式裡面,古典音樂因為總是給人過於正式而又近乎矯柔造作的華麗包裝印象,我向來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令人意外的是,今天下載的音樂中有些是屬於古典,但卻十分悅耳動聽,特別是卡農,雖然對我來說還是稍嫌嚴肅了些,但聽得出來在認真地傳達深刻的感情、頗能撥動心絃,反覆聽了十多次也不覺得厭煩。

因為太有限了。時間、金錢、精力、記憶都畫著若有似無的界限,催促著人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標籤化所有人、事、物或許是有效率的方法,便於選擇、體驗和記憶,但也同時放棄了很多東西。

「編號A00403到D50782的請自動躺上輸送帶進行銷毀程序,其他的一個一個來,喂喂,排隊嘛,在下一次篩選前大家都輪得到,所以不要擠……」

放棄並不令人可惜。過去的時光彷彿水泥凝固般已經再也回不來,所有的決定都無法重新抉擇,另一套劇本的結果永遠也不會知道,因此是不能拿來比較的,自然無所謂可惜不可惜。所放棄的,就是不能承受的,唯有放棄,才能給予所選擇的更好的發揮機會與品質。

「什麼?問我為什麼這麼選?我不知道。如果再選擇一次會不會一樣?呃,我也不知道。啊,問我我知道什麼?我知道的,就是我對生命裡大多數事情都不知道,而我知道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有意義,至於是那一天,還是老話,不知道。」

最近事務所是多事之秋,許多問題陸續檯面化,連我也受到一些狀況影響,持續了一陣子的低潮。這次又來到這間客戶盤點,有種特別的、溫馨的感覺。轉眼間已經查了二年,每年大約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待在這裡(季報、半年報、年報及盤點),客戶完全展現了南部人的熱情,對待我們非常友善。回想當初什麼都不會、剛開始查帳的生澀,到現在即將可能換組而離開,不由得有些捨不得。我想,最後的時刻才讓人學習珍惜,能夠互相陪伴就是一種幸福,特別是在明瞭了除非刻意安排下,再也不會見面的時候。

2005年5月30日 0 Comments

Faith。

在一樓的櫃台草草簽了個不漂亮的名字,吃力地扳動旋轉門步出大樓,彷彿抗拒被吸入黑洞已榨乾身上最後一點力氣。該是不寂寞的,門外排班的計程車似乎也知道忙季的最後一幕即將來到,司機們像電線上的麻雀般整齊地站在車門外轉頭行注目禮。略略抬起頭感受空氣的流動,不自禁搓了搓手臂,夜裡的風,微寒。跨上機車,右手大拇指按下開關,轟隆一聲轉動了引擎,在靜謐的深夜撕開一道缺口,引領我從失序的世界回到現實。

「萬物都在那裡生長,然而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

村上的聲音在耳際響起。「是啊,」我微微點頭覆述著,「只٠有٠沙٠漠٠而٠已٠喲,那唯一真實而孤獨的存在。」

* * *

事務所的忙季即將結束,近來總是淹沒在數字的排列組合和從不間斷的蜚短流長裡。因為二年的基本時間已經到了,有的倦勤同事考慮恰當的時間離開,有的同事則是對於處不來的人不假辭色,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對於留下來的人而言,未來究竟如何、案件如何分派、如何因應離職潮、今年半年報要加編合併報表等諸如此類的問號於是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有位同事這樣問:「你呢,你為什麼要留下來?」

* * *

二位就讀交大研究所的大學同學前陣子不約而同說了類似的話,因為受到研究所老師的影響,他們認為累積實務經驗也相當重要,一位打了電話與我長談,後來決定進勤業眾信,「因為我們唸MBA的,其實公司理財對我們是比較有關係的。」;另一位是在MSN上打了招呼,說他打算去當MA,以後有機會想到國外唸會計,「你現在有實務經驗,其實可以去當外資分析師耶。」

原本以為自己應該是噙著眼淚,高仰著頭振臂狂吼:「德不孤,必有鄰!德不孤,必有鄰啊!」結果也只是長長地嘆了口氣。

當初堅持不先唸研究所,因為溝通無效,於是研究所考試亂考被父親嚴厲地指責:「你知道嗎?你是我兒子,從小到大你在想什麼我卻完全不知道!」我知道傷了他,但我的心也在瞬間冷了,那是一種絕望的溫度。

退伍之後為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拒絕了好幾個很有誠意而且相當不錯的offer,偏偏事務所的方面總是沒有消息。每天晨起運動、學開車、讀英文報紙,讓自己顯得忙碌,但終究逃不過高張力的拉扯,心情好時冷嘲熱諷、一副看好戲的模樣,心情壞時盡揭瘡疤、種種體無完膚的私人攻擊漫天捲地而來。

這樣的處境,又豈是「橫眉冷對千夫指」表面上看來特立獨行的豪邁而已。

* * *

不先唸研究所是最關鍵的決定。從那一刻起,我知道在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的旅途上,選擇離開最繁忙的航線,走向一條人跡罕至的航道。在最初的時候,我將一無所獲,即便找到了什麼,也不值得與人分享,或者說,沒有太多人可以分享。望著其他船舶乘風而行、歡欣雀躍的模樣,只有聽著海潮聲,與自己的影子作伴。

孤獨並不是我人生的基調,只是在到達彼岸前自然而然形成的模式,它是一種狀態、一種副作用,在那裡面並沒有目的之類的意涵。

* * *

回家的路上被另一台機車高速攔腰撞上(是該修正一下鑽車陣縫隙和邊騎邊思考的習慣)。即將接觸的那一刻,面對亮晃晃的大燈和無法及時煞車或迴轉的空間和距離,明知即將衝撞卻無計可施的無力感頓時上升,皺著眉的我所想的是:

「來了!」

* * *

我知道我並不是一名好船長,這是第一次掌舵,也是最後一次。每當我想到有一天我將無法支配這身體、有一天我將再沒有任何表情、有一天我將無法吐出任何言語、有一天再也沒有任何感覺、有一天將消失在塵燼中,就驀然心驚,「那麼,我將在那裡?」牢牢抓著船舵,是我試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如同徐志摩所言,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這顯然不是二點一線的單向航程中,早已遠離了折返點,再也沒有回頭或急轉的機會或能力了。我需要的是不斷小幅修正的判斷、做好因應衝擊的準備和損失估計的運氣。我是有很充分的理由變得stronger、tougher、more matured。

* * *

哥倫布堅持向西一直航行便會到達富庶的東方大陸,但當時的人普遍認為地球是方的,如果到達一個邊界後就會掉離地球。

「你要相信,船不會掉下去,」我這樣對自己說道,「你也最好相信。」

2005年5月15日 0 Comments

「麥肯錫的專業思維」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退伍前買的,本來以為只剩四個多月,應該放假什麼的會比較正常,所以買了一些書來看。誰知道隔沒多久竟被調到戰車連當輔導長,果真應驗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更讓我想起了易經乾卦: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旡咎。九四,或躍在淵,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旡首,吉。」

人生的際遇莫不與此暗合,初時沒沒無名、等待時機,而後朝惕夕厲、或有小成,之後臨深履薄、更登高樓,如遇貴人則飛黃騰達、意氣風發,然而盛極則衰、月中則仄,一切將回歸伊始,重新尋覓時機等待再起。人生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中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雖說充字數還不錯,但實在是扯得有點遠了,趕緊回到這本書來看。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成立已逾九十年,在組織與策略的顧問領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領先者。管理顧問公司是典型的知識型產業,經營的重心在於知識的創造、蓄積與延伸運用,尤其對客戶必須量身訂做各式解決方案,必定有獨到之處。雖然這輩子大概沒機會進這家公司(天知道那些優秀的人材為什麼那麼多),但看看書一窺堂奧倒不失為可行的辦法。

首先要將問題結構化。

將所遇到的個別問題儘可能定義範圍,便於快速掌握問題核心,並啟動問題解決的架構。McKinsey有一個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將「你的問題能分解成各自獨立、且不會重疊的議題,同時沒有遺漏任何與問題有關之議題。」在確認結構的一致性或邏輯上的通順後,再利用樹狀圖(logic tree)逐步向下移動。而因為檢視問題的角度不同,拆解問題的方法可能不只一種,但必須能滿足MECE條件、且符合客戶最迫切的需求,最好將範圍限制在五個議題內以免失焦,扼要地呈現複雜的問題。

在書中所提到的步驟中,我認為最困難的就是這個。過去的經驗裡,大多數的會議80%的時間都是無效率的,因為沒有將問題清楚界定便急著找答案,不是亂槍打鳥就是文不對題。如果以生涯規劃為例子,寧可多花點時間想清楚長程的規劃,確保自己時時刻刻都在策略的制高點上掌握自己動向的一致性,當然要比且戰且走的方式來得篤定。

遺憾的是,我們所受的訓練是相當貧乏的。因為升學主義的作祟,教學的導向是「選擇對的答案」而不是「為什麼這個答案對」,強調的是解題的技巧和資訊的背誦,忽略邏輯的建立、判斷力的培養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所之後才逐漸加重分量,這種較為短視的做法在長期便成為缺點。此外,在文化上也吃了點暗虧,中文沒有時態問題,而且文字的表達講究意境、氣氛的烘托、隱喻的使用、峰迴路轉或柳暗花明的結構等,都不如西方文字在邏輯上嚴謹,跳躍性的思考在現實世界線性問題的解決上幫助有限。

建立假設基調

書中指出,以驗證假設的態度來分析問題,因為能專注於驗證與假設有關的議題上,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法,遠優於逐條分析事實來找出最終解答。統計學的假設檢定,就是先設定Ho及H1,並選擇適當的檢定方法拒絕或不拒絕Ho,獲致初步的結果。但由於在解決問題初期就要形成假設,所以無法完全依賴事實,而必須更依賴直覺和觀察力,McKinsey建議使用快速判斷測試(Quick and Dirty Test, QDT),就是「要使你的假設成立,必須有那些前提?」如果有任何一項前題無法成立,那麼這個假設就是錯的。

設計分析作業

根據假設來決定要執行的分析,找出重點項目深入核心,對於既容易完成、又能在證實或推翻假設基調上有重大影響的分析作業應優先執行。此外,「你可以花許多的時間去提升模型的精確度,但是你不是會發現邊際效益遞減,就是會喪失進入巿場的時機。我們不需要發展完美的模型,我們只需要比目前好就行了……」,必須避免自己在資料間迷失,忘了「完全準確」這件事。

我目前從事的審計工作查核程序中有一項叫「分析性覆核程序」(Analytical Procedures),這是審計規劃的一部份,也就是在實際查帳工作進行前,就委任客戶的財務報表資料以兩期對照或設算財務比率進行初步分析。審計規劃另外還包括對客戶經營環境的分析、風險的評估及可能的錯誤及舞弊等,這些都是有助於後續證實性查核的方向確立,我曾經利用財務分析的技術找出客戶未告知的問題,我也認為分析工作可以cover大部份的風險。然而實際上的狀況卻常是執行完證實性查核再回頭補資料,一方面是真正熟悉客戶狀況的經理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documentation上面,而查帳員卻又大部份時間在執行必要的查核程序如發函證、寫底稿等,另一方面則受限於所受的訓練,似乎敏感度僅及於數字層面,對於數字背後意義的判讀及與企業實際營運活動的結合不夠敏銳,以致於分析工作無法發揮效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書中另外還談到如何蒐集資訊、解讀分析結果和發表建議等。因為多數都是technical 層面的建議,我認為參考價值就不如問題解決前端的問題結構化、假設基調及設計分析作業來得獨具一格。但我還想再簡單摘錄書中對於「知識管理」這個主題的闡述(雖然作者只用了七頁,卻是我對這個議題最初的接觸)。

所謂的知識管理,「指的是企業為了充分運用內部已登錄及未登錄的知識,而進行的系統化管理過程」,它有別於「資料」或「資訊」,而是經精煉後的產物。此外,「許多經理人與學者著重在知識的登錄策略上,包括對技術平台的研發和運用……。良好的知識管理策略必須超越科技的層面,才能有效取得並濾出員工腦中的寶貴經驗。」

McKinsey有二個主要的資料庫,一個「對事」,收錄了經過整理與匿名處理、可供參考的專案報告;一個「對人」,記載了各行各業可供諮詢的專業人士。使用者可根據產業別、時間、專長、公司及其他特定條件篩選其中的資料。

對於知識管理的要點,McKinsey認為:

一、 發展快速反應的文化。
企業文化包括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對組織內事件及程序的預期心理、組織的各項獎勵計畫、員工間日常交流的態度、同事間的相互尊重、社交活動的活躍程度等,更具體來說,例如員工面對同事索求資訊的反應速度等,這些都是知識管理系統運作的關鍵。

二、 吸收外部知識。
必要時要尋找能提供多元建議的專家,謹慎地評估狀況並保持聯繫,確保知識交流所形成的新知識。。

三、 監控輸入的品質:Garbage in, garbage out.
確定沒有專業背景的人士也能閱讀資料,也要確保能利用關鍵字或其他搜尋方法找到文件。此外,如果沒有使用誘因並投入專門的人力,那麼知識管理系統終將成為garbage的一部份。

McKinsey已漸趨成熟穩定的知識管理體系確實是學習的好對象,但落實起來並不容易,從公司文化的調整、誘因的設置、平台的維護及品質的控管都是很傷腦筋的問題,而且都需要跨部門的合作。書中還舉了一個例子,「公司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每位員工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回覆同事的來電或郵件」。光從這點來看,就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知識管理之路難怪有其獨佔價值,不是「長路漫漫」一語可以道盡的。

2005年4月25日 2 Comments

Storm No. 35.

這不是廣告,最近看新聞或是無聊時都看非凡商業台(58台)。也不是真的想知道什麼,只是這個頻道的節目比較理性,在新聞處理的手法屬於較為冷調,不會常常有殺人放火之類的shock,相對目前彷彿是綜藝節目般的各家電視台,真是彌足珍貴。此外,它的頻道也會有一些投資分析、企業訪問或趨勢探討之類的節目,與一般解盤頻道「老師」大放厥詞有顯著區隔,專業化的程度值得被肯定。

隨著年度財務報表公告截止日的接近,除了下班時間愈來愈晚以外,在電視頻道上最常聽到的是「某某公司因為35號公報的原因,自稅前淨利轉為大幅虧損,發言人表示,這是為了符合主管機關要求及企業營運實績,不得不採取的壯士斷腕手段......。」諸如此類,但實情真是如此嗎?身處風暴中心的我對35號公報(以下簡稱#35)有三點觀察,我歸納為 3 Bs of Storm No. 35。

1. Biased Valuation

如同我在「Value?」一文中曾經提到,評價商業化的問題是值得憂心的問題。果不其然,最近常聽到的是,「客戶說他們會出鑑價報告證明沒有跌價損失」或「鑑價結果會修正」之類的對話,雖然我預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卻沒預期會來得這樣快、鑑價人員的專業這麼快就淪陷了,就像溺水的人隨便無力地揮了兩三下,就不做多餘的掙扎任其向下直沈。

如果這樣的利益結構不改變,我不樂觀。無論是會計師事務所或受託鑑價的顧問公司,因為是直接向客戶收費,所以在議題上很難爭取到dominant power,所出具的財務報告或鑑價報告,其實都是風險與報酬妥協之後的產物。因為財務報告牽涉主觀性判斷,而鑑價報告也涉及參數的設定,這樣的空間造成與原貌的差距可大可小,端看會計師或鑑價人員的專業底限和談判技巧。

也就是說,即使auditor發現了所有問題、鑑價人員的評價模式應用完美無缺,最終產出的結果不見得會在同一個邏輯上進行。如果以80/20法則來簡單說明,就是查核或鑑價工作的80%只決定了20%的結果,而80%的結果卻掌握在20%不到的時間裡,而這個時間所影響的,卻是80%的風險和報酬。

因此無論法令規章如何修訂,專業上所受到利益的引誘或束縛都會使產出結果打折扣,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一位會計師曾這樣傳神地描述:

「如果說我們是照相的人,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去跳下去改變客戶原有的姿勢或容貌,但我們確實可以適度地調整焦距。」

2. Big Bath

「Big Bath」在財報分析屬於操縱盈餘的一種手段,利用公司的虧損年度一次提列鉅額損失,除了可以消除過去年度的虛增資產、審計差異,還可以使得基期降低,次期或明年同期就可以輕鬆達成營運目標或美化成長率的目的。

這次的#35就是絕佳的時機。因為是主管機關的要求,因此公司大可擺出遵守政府法令的態度順水推舟,堂而皇之地大舉認列損失。但我們應該反向思考的是,為什麼過去有那麼多的虛增資產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過去財務報表對於實質財務分析的關連性究竟是否顯著?大幅度的業外損益是否掩蓋了公司本業營運的實際表現?本期的財務報告究竟是否具參考價值?倘若以後年度認列跌價回升利益,其可靠性又有多少?

此外,會計師受到證券主管機關及職業公會的監督、甚至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案例已開,但鑑價公司無需直接面對壓力,僅須出具鑑價報告供會計師查核引用,這樣會不會成為會計師查核的灰色地帶、公司操縱損益的另一法寶,也很值得觀察。

我想,對於財報使用者而言,不需要對於#35的煙霧彈感到困惑。因為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high level control即佔整體風險的80%,而企業競爭力分析也應該影響企業評價結果的80%,因此重點還是在於公司管理階層一直以來的道德操守評價、本業實際經營狀況及產業趨勢,而非全然關注於稅後淨利或EPS的增減變動數,如此才能獲致正確的投資決策。

3. Backward Reaction

最後是我對自己的事務所有一些反思。「大象究竟會不會跳舞?」在這個案例中,答案顯然是「絕對不會,而且還躲起來。」

在龐大的知識型組織裡,如何使組織保持活力、使知識的傳遞或分享更具效率,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但這影響的卻是組織內所有人的效率及成本。對於最近一連串的公報及法令修正,我認為事務所的反應慢到誇張的地步,真是令我印象深刻(雖然這也造就了我對知識管理議題的興趣,說來也要感謝它)。

這些修訂案都不是新消息,早在半年前就已經有草案或相關說法逐漸釋出,而客戶也常向第一線的查帳人員探詢相關消息。但我們看到事務所的反應是,趕緊開課向所有客戶說明!至於內部人員,只有經理級以上才有相關討論課程,有同事打趣說:「因為客戶來上課是要收錢的,可是內訓沒錢賺啊。」

因為層級相當低,根本無法與聞事務所高層決策,但在變革來臨前全員做好衝擊準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概念性的探討似乎也非全然沒有價值,因為實際應用總是要在理論基礎之上不是嗎?這樣長的時間整理不出一套標準的說法,難道自稱國際型公司不感到不好意思嗎?中低階查帳人員外勤工作與客戶接觸多,所知道的卻比客戶少,對專業形象不會有損害嗎?教育訓練的時數並不是沒有,為什麼我還需要看專業電視台及閱讀相關文章來整理一些粗淺的頭緒?

所以,這次的混亂並不是無跡可尋。而對於即將於七月適用的#7(半年報編製合併報表)及九十五年一月適用的#34(金融資產認列及評價),如果大象還是悶不吭聲,想當然爾必是好戲連台、精采可期。

別再只說短空長多了。

去年六月在撰寫一家傳產上巿公司及一家科技業公開發行公司的查核前企業風險分析時,因為當時景氣尚未反轉,所以和巿場一樣給了科技公司高評價。但直到最近年報即將出爐,傳產公司表現極為亮眼,科技公司反而大幅衰退,於是深深感到自己對於與巿場反向思考和趨勢預測的分析平衡掌握仍然不夠,也才體會Andre Kostolany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證券心理學」及Jim Rogers在「資本家的冒險」對於逆向操作的投資策略為何多所著墨。最近聽到一些人也談起基金投資,我想,是該調整我的基金部位的時候了。

目前對於#35的影響,在報章雜誌上,會計師著重查帳實務應用的風險,而投資專業人員則因對公報不熟悉,只能概念性地延伸,無法取得有效交集,而且仍無法讓人一窺全貌、缺乏一針見血的分析,最常見的說法是「短空長多」。我並不是很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公司本業的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應該具有一致性,無所謂空頭多頭的影響,或許應該說是短期內受到巿場投資人保守心態、觀望氣氛影響下,可能會出現過度反應的情況,但長期而言會回歸公司正常價值的均衡(表現好的公司股價還是好,表現差的公司股價還是差)。

雖然明知道財務報表趨近動態的巿場價值是件好事,但目前似乎我所觀察的現象還沒有受到注意,在反向思考的原則下,即使我看得較為悲觀其實也無所謂了。

2005年4月17日 0 Comments

Myth。

覺得自己在某些時候的預感還蠻有趣的。台灣最近興起的Blog熱潮,在更早之前就已經經營一段時間,而年初搬到無名不久,就傳來無名商業化成為「無名小站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最近在各大網路媒體也爭相報導這方面的新聞,稱無名、msn及ptt為台灣的網路三寶;在投資方面,一年多前即已陸續買入印度的基金,雖然只是定時定額的小額投資,算算到目前投資報酬率約為20%。能夠踩在剛湧起的浪頭上,不消說是很令人興奮的。

日前在電視節目看到高盛的一位韓籍亞洲總裁,Mr. Kim,談到目前非常火熱的BRIC。他明快爽朗的談吐,讓我不禁想起大學時的周行一老師。他的投資學是少數幾門我非常認真上課(每堂課必課前預習),而且覺得相當有收穫的課程,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基礎,即使在當兵二年及從事審計工作二年與專業脫節的狀態下,還能勉強考過證券商高級營業員、CFA lv.1 (雖然考了二次 -_-!! ),以及保持對財金議題敏感度的關鍵。順帶一提,周老師目前擔任政大商學院的副院長,也是下屆政大校長四名候選人之一,在此也祝福他。

Mr. Kim回應一位投資者的質疑,那位投資者提到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政治、軍事紛爭,以及經濟、稅務制度的效率低落。Mr. Kim首先幽默了一下,他笑著說:「So......where the money goes?」

這個說法讓我不禁想起財務管理的股利無關論。Miller 及Modigliani(以下簡稱MM)表示,由於公司的投資及融資決策已固定,公司的價值取決於投資決策的淨現值(即NPV)總和,而非股利決策所能影響。即使是資金成本考量,股利決策也可以透過融資方式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樣的結論奠基於嚴格的假設,與現實社會差距較大。

修正後的MM則提出了顧客效果理論(The Clientele Effect Explanation)及信號效果理論(The Signaling Explanation):投資者將依據自己對股利率的偏好選擇投資標的,公司則依據自身的條件決定股利政策。為了維持公司股價的穩定性,公司不會也不應該大幅度更動股利政策,影響公司評價的是股利政策變動隱含的訊息,而非股利發放的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與公司的股利政策是脫勾的。也就是說,公司應該專注於本業,進行能夠增加公司價值的正NPV投資決策、維持穩定的股利政策,投資者自己會針對偏好設定去調整投資組合。

從這個角度延伸到個人投資決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個人資金或是國際熱錢終究要有個去處。目前國內存款利率似無法有效對抗通貨膨脹的侵蝕,因此在設定投資組合的投資標的時,只能就既有的標的選擇自己認同的故事(a good story)。不能否認在BRIC各國,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問題,而這也是投資成本低廉、具爆發性成長潛力的主因。這些因素是應該納入投資考量,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不是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

我認為,挑選一支操作風格適合自己的基金,比起關切印度各省稅制不同造成的無效率要來得更為關鍵。而這也是在先前文章中提到,我的思考角度與Jim Rogers的不同之處,因為投資方式並不相同。

一般投資者所做的應該是慎選代理人(proxy),然後將資金及信心交付給他,並設定恰當的停損點定期評估。至於該投資那個區域、那個國家、那個產業或那個公司,無論是基本分析或技術分析,就不是我們該操心的範圍,因為專業者如果做不好,我們不見得能做得更好。

Mr. Kim操著標準的美式英語,認真地做了結論。他表示,在二十年前,所有人談論的都是日本,甚至有「日本威脅論」出現,誰能想到現在日本還陷在經濟泥淖動彈不得?所以我們現在談未來百年、未來五十年,甚至是未來十年,都無法100%確定事情會如我們的預期。即使如此,我們能做的也應該是就目前看得到的事實去評估、去行動,然後等待結果,如此而已。

p.s. 關於BRIC也許改天再討論。

2005年4月16日 0 Comments

楔子。

在經歷成長前期升學的壓力、兩性的好奇、獨立的衝動和情緒的壓抑,看似多姿多采卻又混亂無比的漫漫長路,每個人自有調適的方法。對我而言,不管是平日偷閒或段考完畢下午,最大的樂趣就是逛書店。

當然,這樣的嗜好是要付出代價的。畢竟這是比較個人的活動,所以便少了社交功能,就得犧牲人際關係。時間愈久,外面的人愈有距離,而我也習慣了面對這樣的環境,「孤僻」之類的評語也就司空見慣。

很多事情是會交‧互‧影‧響‧的。

因為個性並不外向,對於結伴遊玩就不太積極,對於「怎麼玩」這件事也愈顯陌生,於是就更不被邀請。就像是跳上轉輪的老鼠般,只有越跑越快、再也停不下來。加上嚴格的家庭環境,唯有唸書、買書是沒有限制的,彷彿是水壩上的小孔,洪流只有轟隆轟隆地從這裡得到宣洩,更增強了力道。

書本所堆成的城堡,是我最佳的shelter。

一方面這樣的活動不會受到主流價值的干擾,我還是在唸書,只是唸的書什麼都有。而買書就與一般女生喜歡逛街購物一樣,是獲得存在感和控制慾的一種手段,父母親也同意錢花在書本上比花在別的地方好,因此並不過問。雖然對於父親的斯巴達式教育有很多的不滿和不認同,但在這方面是有交集的,而我也非常感謝。

窩身書本中,可以滿足想像空間、可以遠離現實世界、可以擷取新知、可以練習思考,可以不斷地與自己對話。特別是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一開始只能全盤接受,像個海綿般飢渴著,到後來能夠思考判斷,並且進而整合出自己需要的收穫,全都是日積月累不知不覺形成的。

我認為讀書也是一門藝術。

與其他藝術相同,包括音樂、寫作、書法、繪畫等,都是在探索自己豐富的內心,與自己好好相處。孔夫子嘗言「君子慎獨」,或許普遍的解釋是君子在自己獨處時行為舉止能內外一致,重視修身的功夫,我則寧可解釋為應該謹慎並善加利用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並藉由不斷地對話和鏡照澄清想法,獲致自我、本我與超我的一致。心靈的強度、深度與柔軟度,足以應付最難堪和最艱困的時刻,以及最孤單和最險峻的考驗。

我想這也是我性格的一部份。在很多時候,不願意和一般人做一樣的選擇,就像把自己狠狠地推下萬丈深淵,然後站在崖邊冷冷地向下望,對自己說:「Hey! Let’s see what you can do!」,對於一剎那間身陷絕境非旦不感到苦惱,反而有絲絲的快感。如果不幸遇到挫折,因為是自己的選擇也無話可說,如果因此看到自己的潛能,這樣的反饋更能增加自信。

所以暫時離開學生生涯,對我而言最值得開心的事,莫過於可以在最舒服的時間沒有設定目的地閱讀喜歡的書。

在blog寫讀書心得的想法是最近成形的。對於來訪者而言或許並不是有興趣的部份,但對我而言說不定是獲益良多,一方面可以減輕大腦負擔,一方面則可以沈澱整合出屬於自己的想法。因為對於閱讀字裡行間的寓意或評析文字的運用都還屬於可笑的程度,所以與其說是書評,不如說是書摘或讀書報告來得合適。

我中儒家的毒不可謂不深,「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殆,謂之君子。」

2005年4月9日 0 Comments

「王丹訪談」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今年春季的國際書展買的,主要原因是對於這個人的好奇。身為八九民運的領袖,肯定有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和思維模式,而且在台灣的談話性節目中偶爾會出現他的身影,對於思路敏捷、言之有物且辯才無礙的王丹,我是相當欣賞的。

2005年4月6日 0 Comments

「資本家的冒險」讀後感(下)。

俄羅斯是第三世界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天然資源、教育良好的人民及十分多元卻日趨沒落的工業基礎。但沒有什麼企業家階級、不希望劇烈的改變及人民不信任或不了解巿場,所以轉型成為巿場經濟備受考驗。

一部份的「新俄羅斯人」在共產主義崩潰的前幾年,奪占他們控制的工廠、存貨和原料倉庫,再用跳樓大拍賣的方式賣給西方,而這幾十億美元則留在瑞士銀行帳戶裡,「等同是第三個千禧年版的舊軍閥,他們的封地是煉油廠、鋁廠、大農莊、油田、金礦和工廠,外加私人武力。」

另外,蘇聯系統普遍不重視品質、只要做出產品就夠了,缺乏生產性資產及政治動盪,「這個國家會繼續崩潰。」

Rogers對歐元有期待,因為美元缺乏經濟支持、日本內債沈重、人民幣仍採固定匯率。然而他也提到,為了符合歐盟的條約限制,有些國家開始做假帳,而且所有會員國如何能一致地正確管理經濟?我基本上也同意這個說法,即使2004年5月起,十個中、東歐及地中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凡尼亞、塞普路斯及馬爾它)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會員國增至25國,即將整合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歐盟東擴前經濟整合已進行多年,也不致產生爆炸性的效果,以所得水準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水準而言,歐盟新會員國與較富裕之原會員國間差距仍大,經濟、文化、教育及公共政策等並不如政治上的片面結盟來得容易,所以我持保留態度。Rogers則提到,「很多國家的政府現在有龐大的赤字,法國甚至說要不理會條約。最後,會有一些民粹政客把自己的問題,歸責於歐元和布魯塞爾,威脅要退出」、「在情勢變得很差的時候,我預料歐元不會存活下去。」

至於非洲成長的停滯,一方面受限於保護主義,土地可以帶來資本及技術,但非洲人寧可讓土地荒廢,也不願讓外國人擁有;戰亂頻仍且走私猖獗;缺乏道路和基本設施;與世隔絕,外界除了首都外對其他地方一無所知;石油帶來的紛爭;而西方資金援助造成內部腐敗,非政府組織的捐款流進很多政客和官僚的口袋,沒有把資源分配到迫切需要的人手中,而且已習慣性依賴西方國家補貼,自給自足的情況已不可能達到,Rogers舉例,「在美國當成捐給非洲窮人的東西,但是東西到非洲大陸時,卻被當成商業產品賣掉,不但讓從事運輸的企業家致富,也使當地的裁縫失業,裁縫一旦失去競爭力,連帶的織布、紡紗、種棉花的人以及供應材料給裁縫的人也一樣面對失業的窘境。」他還不客氣的指出,「慈善物資的流通,這一行是過去十年成長最大的行業之一。其中賺到的錢養肥了一大群中間人,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只是上教堂,在捐獻盤裡放一點錢,或是去拜訪美國的慈善機構,取得一船又一船的免費存貨。……就像美國政府捐贈糧食給拉力貝拉的人一樣,消除了他們集體記憶中的農耕技巧。」

印度則是充滿暴力和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國家的存續能力受到少數民族獨立運動及印度教極端分子的威脅,與任何鄰國也無法建立穩定關係。Rogers說:「這個國家匯集了官僚制度、沙文主義和無法無天的保護主義於一體,集其大成」、「這個國家十分適於旅遊,風景如畫,人民可愛,飲食精美,神廟和農村反映著幾千年的文化。但是基本設施包括電話、電力、自來水和道路都一塌糊塗,讓人覺得毫無希望,官僚更扼殺了這個國家。」

最後也提到了缺乏創新精神的新加坡、天然資源豐富的中南美及對美國經濟政策的批判。Rogers尤其對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感到憂心,對葛林斯潘的政策取向相當不以為然,這點只有等待時間來驗證。

因為這本書不是單純的遊記,所以抱持著閱覽各國風光的人要失望了,但從細微處發掘經濟意涵卻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感覺上他判斷經濟的狀況,主要在於人口結構是否年輕化、政府體系是否有效能、基本建設的完善及保護主義是否去除,採取較廣的視角,對於較具體的政經政策沒有做個別討論(這本來就不是他的目的嘛)。在書中他另外也描寫了自己的婚禮、父親的過世及最後對人生的自省,我就不掠人之美了。不過,從個人或片面觀點來看整個世界,是否會失之偏頗(比方說印度,我的看法就不完全相同,也許另外再專文討論。)?而且書中瀰漫著「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特權氣氛(例如把賄賂當成常態,甚至是改不過來的習慣),讓人覺得不是很愉快,而且不禁覺得:「那是因為你的錢!Your Money!」,以致無法產生太多共鳴。

也難怪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了。不過我似乎對非專業作家的遊記也不需要這樣嚴厲就是了。

2005年4月5日 0 Comments

「資本家的冒險」讀後感(上)。

記得買下這本書是在今年春季的台北國際書展。當時我好不容易擠入人堆,正翻閱得津津有味時,一對路過的夫妻說了這樣的話:

「你看,這些人真是拚命。」

「為什麼?」

「拚了命想發財啊。」

2005年3月21日 0 Comments

午后。

總覺得記憶是一件奇妙的東西。當不需要時,它會被壓縮後以某種格式儲存著,然後被不規則地堆放起來。沒有什麼特定的排列規則,就是照著先後順序雜亂地放著。索引的關鍵或許是用力地找、或許是另一個事件的觸發、或許是一個景象、或許是一個字詞、或許是一個聲音,也或許是一個氣味。所以與其說人不善記憶,不如說是遺失了打開記憶的線索,讓它斷了線般沈入汪洋海底,雖然還在,卻再也不會被發現或打開,在塵封中守護著祕密。

山間的風徐徐輕扯衣袖,迎面灑下的陽光摩挲著臉頰,靜謐的小路上無聲無息。我熟練地沿著蜿l蜒的路線,輕輕巧巧地馳過影像廊,那些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在兩側以大銀幕方式播放著。

***

在烈日下跑動跳躍著、揮汗吶喊,冒著隔日滿臉脫皮的可能,依舊在河堤的籃球場上激烈地競逐。

***

終於氣力放盡,大夥吆喝著到對街的休閒小站點了超大杯的冷飲,第一口下肚彷彿直升天堂般全身凍結。

***

騎車奔馳過街,直往山上停車場的最高層竄。不耐地隨意停放,拖著沈重腳步邊抱怨著登上宿舍的N層階梯。

***

抱著臉盆和不知乾了沒有的內衣褲往浴室狂奔而去,大聲地甩上門,將冷水開關扭開到極限,在水與肌膚接觸的瞬間扯喉大喊,彷彿得到了救贖。門外來遲的人高聲咒罵著。

***

動了滑鼠幾下,邊拿著毛巾擦著頭髮,確認BBS上沒有最新的訊息後,順手開了窗子。房間裡電風扇轟隆隆地作響,偏又愛它俗氣卻夠力。倒頭便睡。

***

誰把枕頭丟在我臉上啦!要吃晚飯先去啦!我待會再去啦。再次陷入昏迷。

***

拖鞋啪啦啪啦地比交誼廳裡的電視機來得吵雜。穿過地下室和走道,福利社老闆還是一副招牌撲克臉。拎了一碗一度讚和一罐特價十五元的木瓜牛奶,趕忙又往隔壁寢室去。新片到了,又是觀摩日本文化的時間。

***

什麼?明天要交作業?那你負責的那三題好了沒啊?快拿來抄啦。喂,你先抄另外那幾題嘛,大家有效率點。那邊那個只穿內褲的是怎樣?還沒輪到你啦。

***

明天記得幫我佔位子。如果真的沒去,記得幫忙舉手啊。

***

於是在永遠用不完的精力、永遠睡不夠的覺、永遠覺得時間太多恣意揮霍的辰光裡,有著太多莫名其妙的快意。只是這一切,如村上所說,

「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覺、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夏天的夢......。但是這些簡直就像沒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

2005年3月16日 0 Comments

反而加速分裂的好方法。

其實我已經不太在網路上談政治這件事,除了常感覺自己被政客玩弄外,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也會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執著,也很有可能會有爭執。

但可喜的是,我們有爭執。

在爭執中,我們學會妥協的中庸之道、我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的樣貌、我們體察到社會價值觀的流向,我們體驗主體思考的無限可能。當看到對岸二千多名人大代表在 無人反對下鼓掌通過法案,主席接著朗誦早就預備著的賀詞,我不禁想起在十幾年前我們的國民大會,那些只有黨意沒有民意、只會舉手拿錢就走的代表們,被民眾 包圍在陽明山然後落荒而逃的畫面。

老兄,點滴可要拿好,別忘了聽到開始表決就舉手啊。

對於這個法案,我真的是反感到極點。彷彿是一個從未謀面也從未關心的人,突然嚷著說是我的父親,還拿出法院文件要我不能離開他、把靠近的路人打得鼻青臉 腫,扯著要跟他一起走。這算什麼?過去數十年來的委屈辛苦,難道不是他造成的嗎?然後在某種莫名其妙的前題下,我就得無條件認這個父親?還揚言不從他的 話,就要動手打人?

最好是半路認兒子,愛說笑。

總統大選前在某個節目聽到王丹的話,我深有同感。他大意是說,台灣人應該要試著同理大陸人的感受,因為他們長久以來自小到大所受的黨國教育,台灣一直都是 被分裂出去的、屬於中國是天經地義的;而大陸人應該要試著同理台灣人的想法,因為台灣人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被打壓、被孤立,可仍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創造令人 不可忽視的成就,在政治、經濟上格外重視自主性也就理所當然。只有在兩方面都為對方設想、各讓一步的情況下,再逐步尋求解套的方法。

以我個人而言,我很清楚知道實質上的獨立是不可能的。但那不是基於孺慕中國文化之類的(雖然我並不討厭)、或是被中國經濟實力吸引(寄望腐敗的人治體系和 官僚?),最主要的部份還是因為不喜歡戰爭。如果可以的話,誰都希望這不只是一場零和遊戲,甚至,我也曾經夢想過中國與台灣以某種形式結合、共存共榮的可 能性。

如果不是朱鎔基在兩千年總統大選前指著台灣人鼻子,語帶威脅地要我們好好選擇的那種輕蔑口吻;如果不是在國際任何角落,使盡渾身解數打壓台灣;如果不是國 際衛生組織會議,吳儀的隨行官員態度惡劣地喊「誰管你們!」;如果不是SARS期間中國自以為是的要送幾個口罩(我們多N倍都有),然後以台灣代言人的角 色開國際記者會感謝其他國家關心;如果不是想盡辦法分化台灣人民、企圖製造對立,竟然說出「南部無知的民眾」等語;如果不是試射導彈穿越台灣島上空、軍機 和潛艇屢屢越界;如果不是被欺侮得體無完膚、毫無尊嚴,我還在做著清秋大夢。

於是陳水扁硬是當選;於是奧運會奪金(即便是奧會旗也讓大家感動不已);於是中國成為疫區、脆弱的體系像摧枯拉朽般倒下;於是台灣安然度過考驗;於是台灣人主體意識更為高漲;於是「玉石俱焚」的戰爭論出現。

於是這次的反分裂法,有93%的人反感。

中國該不會認為,那7%的人才是「台灣同胞的民意」吧?該不會認為又是「受到政治人物的蠱惑和煽動」吧?不過基於過去的經驗,冥頑不靈、反應遲鈍和腦容量不足一直是中國政府引以為傲的長處,所以我還真有點擔心他們再來些令人爆笑的說法。

還是多來點建設性的對話或會議吧,光靠三通議題和片面的反分裂法想吃定台灣,顯然太過理想化了點。
2005年3月7日 4 Comments

Value?

國內最近財會公報一直在做修正,目前已更新的包括一、五和七號公報,新發佈的則是三十四和三十五號。從這些公報的內容,可以看出主管機關加快腳步與國際接軌的用心,同時也對於「財務」概念較為會計界接納感到竊喜。

財務和會計人相輕,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以前在學校上課,就曾經有教授把會計報表批評得一文不值,算評價還得這個加那個的將現金流量做一番調整,完全視「現金流量表」如無物。而在一般公司尤其明顯,財務人嫌會計東管西管的、腦袋僵化,會計人嫌財務老搞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偏又掌握資金調度大權等。因為之前唸財務面,現在做的卻偏會計面,所以有些感觸特別深刻。

簡單說就是思考模式不一樣。會計人籠罩在「應計基礎」和「稅法」兩大陰影之下,龐雜而繁複的原則常常混淆了重點,如果用「80/20法則」來說,就是 80%的時間在做生產力只有20%的事情。從進入事務所以來,我逐漸對會計報表感到興趣,其實只要分析能力和敏感度夠,從數字裡就可以反映公司各個部份的經營狀況、績效和問題。但是為了應付日常的交易記錄,會計人就已經頭昏腦脹,即使那只有一線之隔。相反地,財務人就能用較為靈活的方式思考問題,但容易脫離現實、對法規或既有限制沒有深刻體認,而且因為部份金融商品交易模式較為複雜難解,忽略內部溝通造成會計人無法理解,或自視過高,簡言之就是80%的時間在做20%能讓別人理解的事情。

目前公報的修正方向,總算是讓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有了交集。

因為目前國際潮流是以資產的淨公平價值(Net Asset Value)為原則,以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過去財務報表最為人垢病的地方就在於為了滿足一致性、可靠性、攸關性及保守原則等諸多原理原則,卻無法真實呈現公司的動態,更發生黑字倒閉(就是公司的會計帳上有盈餘卻還是倒了)或是地雷股(帳上資產虛實難測)等情事。如果公司資產能以現值衡量,包括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長期投資或一般性金融資產,雖然可能使公司盈餘波動增大(因為每半年或每季都要全部重新評價),但卻能呈現更即時而透明的資訊。

對於財務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塊很大的巿場。因為會計人基於獨立性原則不能自己評價資產價值,只好委託專家予以鑑價。我個人認為無形資產和衍生性商品這兩個部份較需要專業判斷(其他資產的評價模式就差不了多少),將來或許是各家管顧公司的決勝點。

不過我另外擔心的一點,就是評價的商業化問題。

目前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存在的一個矛盾,就是公費由客戶支付。因為是由公司給付,所以某種程度而言,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做一些必要的配合(當然配合的程度不一)。會計師基於職業道德要對社會大眾負責,但事務所成立宗旨還是要賺錢,我給了一個比較難聽的詞,叫「病態的依附關係」(「共犯結構」好像太重了,詳細的情形以後再另外專文討論),最後的關鍵還是在於金額的高低和道德的判斷,似乎與專業沒有太大關連。

將整個模式套到未來的管顧巿場,不難想見同樣的事情極可能再度發生。為了營業收入,管顧公司可以堅持己見嗎?不具經濟價值的資產可能一次全部打掉嗎?財報真的能引用到正確的評價結果嗎?在依附關係沒有根本改變之前,我是存疑的。

不說別的,大四時的學期報告為了讓結果趨近巿價,大家試著調整各項參數(美其名為「微調」),為的是讓評價看起來有效、有意義。那麼,現在也只是微調報酬與風險的正向關係而已吧?

2005年1月10日 0 Comments

德國行-Day 8。

即使已經是第八天了,時差依舊調不大過來,早上五點不到就再也睡不沈,只能在床上翻來覆去,最遺憾的是昨晚為時不到十分鐘的春夢怎麼也接不下去。在另一張床上的Richard似乎也有同樣的困擾,我早就注意到他在十分鐘內已經是第三次拿起手錶猛瞧。總算到了七點,刷牙洗完臉著輕裝便到一樓的餐廳用餐。我們下榻的飯店Holiday Inn是全球有名的商務飯店(在台灣應該就是環亞飯店)。早餐供應的種類相當多,但我基本上吃不慣西式的早餐,所以吞了德國麵包、一些香腸和炒蛋,以及幾杯柳橙汁便鳴金收兵。Tina和Richard則胃口很好的樣子,Richard另外分享了一件事情:德國人是很願意share table的民族。

這點倒是和我的刻板印象有點不同。原先以為德國人應該是很冷漠、很理性,而且很重視原則的人,怎麼會這麼外向、這麼友善呢?但我抬頭四處張望了一下,確實有幾桌客人的衣著不太一致,聊天雖然開心但顯得稍微陌生,再對照這幾天在夜晚巿集裡看到男男女女圍在桌邊站著、手捧著聖誕節特製的酒便熱烈地聊了起來的景象,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早餐接近結束時,我們討論起今天的行程。Richard翻著我從台灣帶來的二本guide book開始興致高昂地介紹起法蘭克福的景點和觀光路線,其實我昨晚就發現他異常認真地研究地圖,一陣不祥的感覺如陰影般籠罩心頭。「不要再鬧了!」我心裡在嘶吼著,「到這種地方竟然去商業中心!我沒有辦法接受!」,一陣櫻桃小丸子卡通裡常有的暈眩感以螺旋狀的漩渦將我塞進畫面角落。好不容易Richard冒出了一句:「其實我看一看好像都是些雕像和博物館之類的……」,趁他語音未落,我連忙打蛇隨棍上:「是啊是啊,好像對我們也沒什麼意義嘛,」瞄了瞄Richard和Tina沒有特別的反應後,「其實我有研究過這附近的路線,我有二個建議。」

* * *

前一個晚上Richard上床之後,我下樓到一樓櫃枱找小姐(呃,應該說是找櫃枱小姐,免得我純潔的心靈被誤會),請她給幾個旅遊的建議。她表示我旅遊書裡提到暢遊「羅曼蒂克大道」(從符茲堡Wurzburg延伸至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佛森Fussen,由26個城鎮組成一條總長350公里的觀光大道)的歐洲巴士(Europa bus)在冬季是不開的,她另外拿了張local tour的介紹給我,有幾個套裝的行程要我參考看看。

在大廳的沙發拿著local tour的說明書和台灣的guide book對照研究了快一個小時,我判斷羅曼蒂克大道如果要自助旅行一天只怕不夠用,而另一條「童話大道」(全程大約有600公里長,從格林兄弟的出生地,緬因河畔靠近法蘭克福的哈瑙Hanau開始往北一直到不來梅Bremen為止,可以對照格林童話故事中的場景,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糖果屋」、「小紅帽」等)完全必須靠公車,難度就更高了。我又到櫃枱叫了小姐(呃,應該是又叫了櫃枱小姐),確認冬天萊茵河的船是不開的,她建議我們可以去海德堡Heidelberg,我笑著回答說我們正是從那邊過來的。

* * *

我攤開local tour的說明書,向Richard和Tina說明二個認為可行的方案:一個是萊茵河行程,但冬季船不開,所以只能坐巴士在沿岸觀光;另一個則是參加羅騰堡Rothenberg行程,它是羅曼蒂克大道中相當靠近法蘭克福的著名景點。Tina隨意翻了一下就表示沒意見,我們去那她就去那;Richard則是皺了皺眉頭,「我覺得一個人一天要花五千多塊台幣似乎太貴了哦。」原本我以為參加local tour便可以省去很多安排細節的麻煩,但因為成本考量只好又放棄了。Richard表示,「其實我們可以去Wurzburg,它是羅曼蒂克大道的起點,離法蘭克福最近,一定有方法到得了,不如先到法蘭克福火車站再說。」

下了計程車,我已經如反射動作般開始找information desk,卻先找到一個站在電腦旁的女生朝著我微笑。我心想,該不會我這中年男子飛來艷福、桃花遍開了吧,有股衝動想搶旁邊那個人的公用電話話筒大喊:「阿母,哇出運啊啦!」結果果然又是我想像力太豐富,人家只是車站的服務員。我告訴她我們想到Wurzburg或Rothenberg去,她說其實到Rothenberg必先到Wurzburg轉車,我們評估車程後決定還是到Rothenberg,於是她協助我們操作電腦刷卡買票,並且列印轉車明細,其餘的事一件也沒發生。

從Frankfurt到Rothenberg說近其實也得坐上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如果像我們遇上一個多小時的誤點就更讓人不禁煩躁起來。因為有點擔心行程受到延誤,我問了車上的另一個旅客,他則是帶著我去找火車頭裡開車的那位先生,嘰嘰咕咕了一陣子他搖頭對我說,沒辦法,就是得等。到了Wurzburg,因為原本的轉車明細已經不能參考,於是只好找了一位月台上的技工比手畫腳一番(不會說英語),也是順利地搭上列車。所以,英文也不需要太好,能溝通怎麼樣都行。

總算來到Rothenberg,我們在路旁的小店隨便解決了中餐便開始遊覽。Rothenberg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城鎮,它保留了中古時期莊園的建築,包括城牆、謢城河、房舍和街道等,古色古香讓人彷彿置身在不同時空裡。它最引起我注意的大概就是各式各樣建築物的屋頂,我則是將guide book中的說明印證後一一向Richard和Tina介紹,「這裡是羅騰堡,過去被譽為『中古世紀的明珠』,」我不停地比手畫腳,「看那邊,那個鐘樓有沒有,旁邊那兩個人像就是巿長和將軍,那個典故呢,就是那個將軍原本要侵略這裡,但巿長挺身而出,將軍說只要將我面前所有的酒都喝完我就二話不說離開,巿長果真一口氣全數喝光,而這位將軍也信守承諾繞道而行了。」

我們的晚餐在路旁的小店吃墨西哥餅,大概是前幾天吃餐廳吃厭了吧,大家都想換換口味。Tina倒是冒出一句有趣的話來,「嘿,這幾天下來,我發現你還蠻適合當導遊的。」Richard附和,「沒錯。膽子夠大,規劃得也蠻好的,竟然還有旅遊介紹呢。」「嘿嘿,」我嘿笑了二聲,「那就麻煩Richard你嘍。」「什麼?」「幫我跟主管協理說我不回去了,決定在德國帶團謀生。」「不必這樣吧,你只要回去說你以後想主跑歐洲線,大概也沒人有本事跟你搶吧。」「那我先去刻個駐歐代表的牌子好了。」

回到飯店已經晚上十點多,我拿出今天在Rothenberg買的十幾張明信片開始將相同的字句玩起排列組合,直到深夜終於完成。只要一想起每個收到卡片的人都會因為這個獨特的意義而開心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厭煩和疲倦,只是那書店老闆娘送的二張泛黃Rothenberg古明信片我始終捨不得下筆就是了。

2005年1月9日 0 Comments

My Doom, Formosa.

大約是兩個星期前,外勤下班後回到客戶的招待所。因為客戶五點就下班,所以晚上的時間相對顯得十分漫長。搖控器按來按去總找不到喜歡的頻道,突然聽到某個頻道用英文發音,而內容卻似乎非常熟悉。仔細一看,原來是Discovery所做的區域文化專輯。

「能介紹的還不是那些?」正當我心裡這麼想、打算要轉向下一個頻道,一個景色震攝了我。

那是一個高空俯視圖。忽近忽遠地展示了深邃碧藍的海岸和潔淨純白的沙灘,柔和而具有深度的顏色讓調色盤裡的水彩失去光亮;突然向島嶼中央拉近、看到了聳立的山脈和青翠層疊的樹林,茂密的程度不禁聯想是不是有多采多姿的生態圈散佈其中;恣意轉換著各種不同的視角,彷彿在炫耀什麼般地描繪線條,使人興起一覽無窮風光的念頭。

「哇,這是那裡啊?」於是我坐直了身子、放下搖控器,只見螢幕上寫著:「TAIWAN」。

勉強抑制了強烈的懷疑,逐步跟著Discovery的攝影機重新認識台灣。其實我也想知道,究竟台灣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模樣?如果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介紹台灣,他們會選擇什麼?從文化意義來看,台灣又有什麼特殊之處?

就我印象所及,它介紹了行天宮,簡略地提到了宗教觀和寺廟的建築;優人神鼓,是一個結合武術與鼓藝的團體,在充滿陽剛氣息的肢體動作及聲響中卻有種不可思議的寧靜韻律;茶,一間很雅緻的茶館,細膩地體現了台灣人喝茶的態度及人生觀,在一舉一動中滿是禪意,卻又不如日本茶道拘謹凝重;雲門舞集,在中西文化找到了特別的立足點,巧妙地採擷所需,醞釀出獨樹一格的氛圍和意境。

在吃的部份就不多說。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節目內容強調台灣雖是彈丸之地、但卻有著中國大江南北的各式道地料理,以及「日本以外最道地的日本料理」等,各式各樣的料理在台灣也都發展出獨特的內容。簡言之,豐富多元是台灣的特色。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放大了台灣的缺點呢?就好像考試前永遠覺得沒把握,因為老在擔心沒唸到的部份會考出來;或是雖然唸了政大,卻僅僅只去貓空一、二次,覺得那些東西沒什麼。對於擁有的東西,因為理所當然,所以就棄如敝屣。如果真要說清楚,台灣確實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每天新聞一轉開就要擔心是不是又有 shock、教育制度愈改愈沒起色、藍綠黨爭沒完沒了、經濟走向和策略定位不明、對岸武力威脅、貧富差距擴大、價值觀物質化等,似乎已經在深陷的泥淖中動彈不得卻又危如累卵一般。天下雜誌也常提到對岸的威脅,不管在政治、軍事、經濟或人才方面,都已經影響甚鉅。

但我終究相信台灣人自有細膩獨特的性格、敦厚中庸的生活態度、包容兼納的世界觀和堅靭具彈性的競爭意志,即便環境惡劣、現實無情,也可以妥協出一條自己的路。我認同它,一如它完完全全地認同我一般,那是在世界其他角落找不到的珍貴信任。

影片最後訪問了許多藝文界人士對台灣本身想法。壓軸的林懷民彷彿朗誦莎士比亞作品般,操著舒緩優雅而略顯誇張的英國腔說道,「Taiwan is my frustration, my inspiration,」接著頓了一頓,突然靈光乍現般地微微點頭下了結論:

「Taiwan is my doom.」

他笑開了,那個笑容沒有無奈和遺憾,而是勇氣與責任感。這讓我想起了「雨人」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自閉症哥哥及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弟弟,最後終於心意相通的那一刻。

2005年1月8日 0 Comments

德國行-Day 9。

偶爾有人打開頂上的燈,所以讓人覺得艙內光線不很穩定;氣溫稍稍偏低,但毯子拉高些便無妨。前座右排的不知是那國人,不停搖動骰子的聲音讓人覺得神經緊繃,一度想將座位底下的筆記型電腦從他們頭上砸下去;右邊的越南人因為座位前的液晶螢幕有問題,試了多次徒勞無功後只好放棄,低頭就睡;左邊的客戶公司稽核專員Tina則是聚精會神地在看「四十拉警報」,她似乎並沒有什麼倦意;Tina左手邊坐在走道旁的便是事務所與我同來的協理Richard,他豎起耳朵似乎正在偷聽左前方台灣人與德國人的對話,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坐在搖搖晃晃的機位上,狹窄的空間讓雙腳無法伸展,感到非常不適,即使感到疲倦依舊很難入睡,只是頻頻抬腕看錶,也只能電影一部接著一部地看。

於是我回到台灣。

* * *

只花十分鐘吃完早餐,我就狂奔到櫃枱去張羅行季、退房和機場巴士的事情。因為飯店到機場的shuttle bus需要事先預訂,我們粗心直到今天早上才發現,幸好有三個空位剛好可以容納我們。當我搬完行李拍著司機的肩膀道謝時,吃完早餐的Richard和Tina正悠哉悠哉地從大廳走出來,並沒注意到不到攝氏三度的氣溫裡我早已汗流浹背。

我覺得,自助旅行最累人的部份應該就是需要確認每一個小細節,或者說,一個有品質的自助旅行,其實是很多規劃好的小細節組成的。比方說,要到那裡去、要花多久時間、怎麼去、那班車、票那裡買、多少錢、有沒有搭錯車、班次delay怎麼轉車、回程時間有沒有考慮等,在原本國度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在異鄉卻每一樣都成為考驗。這次的旅行如果要說什麼是我進步最神速的部份,莫過於到處找information desk(練就一下車就能憑直覺狂奔找到服務台的能力)、厚著臉皮纏著路人不放(硬是要將答案反問幾次確認無誤才放人)、辨認地圖方向(只差還沒學會用星座判斷南北)和德文火車時刻表(老實說我覺得我來句Guten morgen*還蠻道地的),還有就是數不清的突發狀況處理(要是再待久一點,我肯定會得胃潰瘍)。

到了機場大廳問了華航櫃枱的位置,是在另一棟航廈。我們循著指標坐機場捷運(是的,是機場航廈間的捷運)(不要再問了,就是長得跟你每天上下班坐的那個很像的東西),再隨便找個看似機場服務人員的問了明確的地點,總算看到許久不見的東方人臉孔。說來大概沒人相信,當我看到華航的那朵梅花、聽到後面的死小孩哭著要媽媽買糖果、歐巴桑用台語大聲地聊天和一位中年男子穿著標準台客裝,就一股暖流直衝腦門,熱淚盈眶泫然欲泣,感動得差點沒跪下來親吻土地,「鄉親吶,阮嘛是愛台灣啦!」。

完成了check-in程序,Richard說他要到免稅商店去逛逛就自顧自的走了。我和Tina則是問了書店的方向,因為前一天在Rothenberg買的明信片還沒貼郵票,我問了價格後買了十多張0.45和0.55歐元的郵票(寄到台灣據說要1歐元)便在機場的椅子上貼了起來。本來就不是手腳很俐落的人,所以搞得有點手忙腳亂,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搞定,找到一個疑似郵筒的東西將明信片塞進去,至於寄不寄得回來,我是不抱太大期望的。眼看著登機時間逼近而我們還沒出關,於是我和Tina在書店旁的糖果店趕忙買了好些巧克力和零食打算回台灣打發一干閒雜人等。

在出關時一看有個櫃枱沒人便長驅直入。海關人員瞄了我一眼後冷冷地說道:「For EU!」,雖然是只給歐盟國家的人走,我正要道歉離開的同時他卻接過我和Tina的護照完成程序放行,算是蠻有人情味的一個場景。即使如此,在安檢時Tina的背包被要求打開來檢查,因為X光顯示似乎在背包底部有一個長條狀的不明物體。Tina幾乎將整個背包都翻過來還是找不到他們螢幕上的那個東西,我和海關人員溝通後終於可以離開。正要辦理退稅手續時,看著要申報的空白表格和所剩無幾的時間,我和Tina決定放棄大約台幣200元的退稅款直奔登機門。

也就是說,在偌大的法蘭克福機場、形同百貨公司琳琅滿目的免稅店,我只去書店買了郵票和隔壁那間買了巧克力!說到這裡我就忍不住要抱怨一下,因為客戶另外有一位特助Jenny從法國過來德國協助我們查帳,Tina從沒來過子公司所以根本幫不上什麼忙,而且她的英文聽力還可以,說的部份完全不敢開口,雖然她人還不錯,但根本只有「拖油瓶」可以形容,就更別說後來Jenny要她幫忙帶一個非常重的大行李回台灣(一個是女生,一個是協理,除了我提還能有誰?)。

最後,在華航人員宣佈開始登機後,我坐在椅子上回想著這幾天有趣的片段,望著停機坪有感而發說道:「Ok, let's just say goodbye to this charming country.」Richard倒是湊趣地在旁邊笑了兩聲。

*Guten morgen就是德文的早安,與英文的Good morning相當接近。

2005年1月6日 0 Comments

理想性格。

前陣子睡美人的新聞台介紹了性向測驗的網站,我也湊熱鬧上去試了一下(是的,又是那個我的親愛的大學同學,咦?最近的文章都有她)。

先不說測驗結果究竟如何,我想大多數人最好奇的一定是:「到底準不準?」

之一、不如算個命?

這就很有趣了。準不準,到底是誰說了算?終究還是受測者自己判斷。如果測驗結果和自己想法相同,受測者就說準,不同就不準,這樣的測驗目的究竟何在?好像和大家討論的星象命理沒什麼兩樣。假設這個測驗是有效的、而受測者也沒有偏差地做答,請恕我大膽推論:這樣的測驗其實真正考驗的是每個人「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

請讓我來定義一下(雖然不是專業諮商員):「理想我」在這裡是指「想要成為的人」,而「現實我」則是「已經變成的人」。也就是說,這個測驗如果能有效地測度,那麼它的結果應該是「已經變成的人」、也就是「現實我」,而我們經常拿來判斷測驗準不準的,卻是「理想我」、也就是「想要成為的人」。

所以我並不意外在她的留言版出現一些人對自己的測驗結果感到咤異、無法接受或是想要改變。

原本我也沒注意到這個差別,而是在留言時小小困惑了一下:「網頁敘述和我想要成為的人(或是已經成為的人?)還蠻像的說。」睡美人則很快地回覆說道:「西門同學,你這樣一說讓我不禁又來說一下話。很有趣,其實現在自己是怎樣的人,大多是因為自己想成為那樣,於是更加變成那樣(可能有人看不懂我在說什麼:p)。我最近就覺得自己好像太放縱自己了,因為不愛說話所以能避免就避免(包括上課發言與上台),而說話的機會越少就越不會說,似乎是種惡性循環了。這樣好嗎?我也不知道~ 」就這樣像點亮什麼似地在閃動著、在心裡懸念著,所以趁著月黑風高趕緊想清楚。

之二、滾個雪球好嗎?

睡美人和我比較大的共同點,就是對自我的執著。想要成為怎麼樣,便在有意無意間催促著自己朝那個方向前進(有時更有我行我素的想法),當然會更加變成那樣,因為「理想我」和「現實我」是一致的,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快、愈大。如果「現實我」和「理想我」差距大、相互掣肘,相對抵消掉前進的力量,就容易出現猶疑不定、首尾兩端的狀態,更深層來說,就可能影響到個人的自信。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Rogers就曾提到,「現實我」與「理想我」的一致,可以協助個人做出清明的決策。

簡言之,「人的一致」是自信的一個因子。而自信這個東西很奇妙,如果不斷施予「正增強」、也就是正面的反饋,就會用加速度的方式成長,也就可能進入正向的循環裡、不斷地持續正向增強。

之三、來個笑話先?

要達到內外在的一致並不容易。就拿我來說好了,因為種種的回憶(最經典的是國小曾經因為被同學討厭、全班投票通過不跟我做朋友),對人際關係感到棘手。所以雖然我並不是外向的人,也強迫自己在國中時討好同學、在高中時自願每週上台講笑話,為的是避免又陷入人際危機裡。國高中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很有才華但孤僻」、「早熟太多了吧」、「基本上是個無趣的人」之類的,不免有些灰心。

慶幸的是,大學雖然沒有認真唸書,但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當所有的性格特點都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請注意喔,性格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終於清楚認知「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想要和不想要的」、「喜歡和不喜歡的」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

「這就是我喲,不管你喜不喜歡,我自有主張。」

畢竟這是我的人生呵。因為旁人的看法而浪費原本就稀少的辰光,實在是太划不來了。況且除了大是大非之外,世事本來就沒有絕對,為了莫須有的優劣好壞之分而摒棄天賦,似乎也不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方法。

之四、可以下架了吧?

逛書店一向是我的最愛。但除了年少時跟著潮流看了一些以後,那些長踞銷售排行榜的暢銷書我完全不看,就是什麼「教你如何成功」、「用盡一生的愛」之類的口水書,用華麗的辭藻堆砌看似完美的邏輯。作者真的了解嗎?真的懂每個人的獨特性嗎?用簡單的算式就想涵括一切,是不是太輕忽每個人的無限可能性?

有些人因為某些性格看似容易成功,就想要改變。改變真的比較好嗎?大學畢業後基本的人格就已經成熟,如果要勉強自己做太大幅度的改變,就會出現「理想我」和「現實我」的落差,不僅無所適從,而且可能迷失自我。對我而言,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這個unique就該是一生珍貴的資產。與其改變自我,不如思考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雖然我不信基督教,但我很喜歡一句話:「你要相信,每件事情的背後都有上帝的祝福。」

0 Comments

請立正站好。

寫blog其實是無意間開始的,就好像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不知而行的狀況下,一件又一件地自然發生、然後重覆上演。當然終究還是要有個說法的,這必須從我的大學同學睡美人說起。

應該是2002年底還是2003年初,她寫了封信問候我,因為在同學會中聽到了一些關於我的事情,所以想問問近況之類的。以個性不善交際的我來說,這種信下 次出現應該是十萬光年以後的事了吧。內容基本上是老同學聯絡一定會問的話題,所以就直接快轉吧,她在信末提到了她自己的個人新聞台,我還記得那時叫做「森 林小熊與睡美人」(希望我沒記錯),自從她去德國唸書後就改名為「睡美人在德國」,是個具有個人魅力的新聞台。 還記得那時候我留言,是這樣形容的:

「就像我說的,每篇文章都充滿了睡台長不變的風格。
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沐浴著陽光的,都是吹著微風的,
都是飄著咖啡香的,都是有著那麼一點異國氣息的,
什麼時候看,都是那樣的輕鬆,
在沈重的人世間自在悠游,
我們只能望其項背,
聽那銀鈴般清脆的笑語迴盪耳際。

慵懶卻又不失認真,
在精鍊的字詞中,表達深刻的意念。
比起刻意雕琢的辭彙,更能打動人心,
有時也會心一笑,暗暗點頭稱是,
偏又妒嫉那直爽坦言的勇氣。

我個人認為最精典的一句話是:
"我認為我自己是怎樣,就是怎樣。究竟好或不好,很難評斷。"
很有同感呢。
以我來說,別人看起來可能是ok的,
可是內在也有深沈、晦暗、幼稚、自私或無知的一面。
所以我覺得,
"這就是我喲,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我。
要嘛就全部都接受,我可沒辦法片面和人相處喔。"
就這樣子偏執地生活下去。

或許會像村上說的,
"有些人的存在,註定要給某些人帶來傷害,不管有意或無意之間。"
但是真的沒辦法,我就是這個我,
因為我過的是,
我‧的‧生‧活」

應 該就是那種快速對焦、將剎那念頭捕捉下來的成就感,或是咀嚼玩味、將所思所慮盡情抒發的輕快,我也忍不住開始寫起個人新聞台。雖然因為工作關係,更新的速 度非常非常慢,而參觀的人數非常非常少,但終究這是我自己的園地,不必為了迎合什麼人而嘩眾取寵、或是擔心得罪什麼人而閉口不談,實在是一大樂事。

2004 年年底,因為有點空閒,上網發現一個詞,「Blog」,聽說是個很紅的東西,但到底是什麼呢?有人將它翻譯成「部落格」,查詢了半天,原來之前寫的個人新 聞台就是其中一種!如此說來,將它翻譯成部落格實在很妙:除了音近之外,「部落」即有自成一格、有排他性的意思;而「格」則將網路的區塊具像化,況且每篇 文章都是以四方形邊界圍繞,確實都是「格」,也就是說,「格」將「Blog」的相近字「Block」傳神地表達了。

因為忍受不了PCHome時好時壞的主機,所以在這個時候決定搬家。原本就打算在無名定居的,但是因為看了wretch的公開信, 感覺無名的經營遇上了不小的問題,擔心資料的保存所以另覓他處。新浪的部落格成為下一個目標,將原本個人新聞台的資料轉移過去之後,才深刻地感覺到無名的 功能真的很強大。畢竟新浪那裡剛成立不久,CSS及各項設定的自由度蠻低的,使用界面也不如無名來得人性化,所以又回來了,不過已經不打算將原來的資料再 搬過來,就重新開始好了(反正新年到了)。

原則應該還是照舊,我說我的,你看你的。就像前面說的,這個小世界,是以我為中心在自轉著的。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投射、都是我的主觀,所以名之為「不完美邏輯」,因為它自有運行的軌跡,旁人看來不見得合理,但它終究我行我素地運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