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簡論。



如果你自以為懂我了,你就正好紮紮實實完完全全錯了。因為你怎麼可能懂,一個連我自己都還不懂的我?何況是有明顯疆域的語言,不管是我的表達你的理解都無法到達的意志層面?你操縱我的身影說話的時候,真實並不存在。愈發同意維根斯坦所說,這些內容只有曾經思考過相同觀點的人才會懂,但我仍必須寫下來,以簡省向他人說明的力氣,雖然很可能導致恰恰相反的結果。



上次提到的脈絡,其實並沒有說完。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人生似乎像一棵巨大的decision tree,每到分叉點就長出不同的枝葉,遙指不同的路徑。首先,每個點與點之間並不會跳躍,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或所發生的事件都有其過去和未來的銜接意義。更進一步來看,每個決定在我們下決心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了:每個決定都有trade-off,需要priority,也就需要定義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什麼。而這個什麼,很可能是具有時間穿透性的幾個概念,顯象在不同階段的物質上。換句話說,因為做決定時的內外在條件和環境都是近乎成熟的,我們不過是被決定推著走而已,如果用佛家語或許就是因果吧。只是有時那關係太過幽微渺遠,以致於我們的思維無法負載其運算罷了。


比方說一個人選擇工作的時候,假使他選擇的是薪水多但工時長的工作,原因可能是對金錢的不安全感或是對成就感的渴求,但這些因素卻都不是在做決定當下才突然偶然發生。


生命愈早期的決定,或者尚未成形的那些穿透性概念,就愈重要。因為枝葉一旦散開,後期受到前期的多重影響更顯細微,但相對的,各個選擇之間的差異性就不那麼顯著。比方說高中時選擇唸社會組或自然組,相對於研究所該唸財金所或企研所而言,對人生走向的影響程度不言可喻。更不消說心理治療處理的多半是蔓生自孩童時期的創傷。


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是一個總在微調的收斂,就像語言能力的適性測驗一樣。每棵樹的長法不同,有的人先界定了二極再在其中修正,有的人一整個長歪繞了一大圈。但無所謂,最後都有一個我們必須要去的地方、必須要變成的模樣。我不敢斷言這是不是在我們出生前就已被決定、或者人生的終極解是不是存在,但至少在某個年紀時草圖就已經勾勒清楚,愈到人生的後半愈像是把地圖攤開完成,卻再也無法大幅更動其全貌,任由其自我示現、各自綻開菩提。


我甚至有點懷疑所謂的「當下」是否存在。當我們感知而表達的時候,那個當下早已成為過去。它像是一個不斷快速移動的光點,想要捕捉它彷彿夸父追日一般徒勞心力荒謬無稽。當下並不屬於過去或未來的象限,它是一個點、一條交界線,而不是一個空間。當下是一個由過去的momentum加上random walk的自變數所組成的現象,對過去的無力和失落,我們所珍惜的其實是不是它尚未僵固而隨機的random;對未來的無知和困惑,我們又寧可保有一部份對過去的延續性的安全感。活在當下也就是活在邊際、變動之中,是一種中庸的喘息(或逃避),不安仍然存在,永恆依舊沒有被解答,在夾縫中晃盪漂流。如果活在當下就可以使人身心安適,那麼何來這許多哲學和形上學? 那樣的動態均衡到底存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我們有沒有可能達得到?


這許多夢幻泡影。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當我覺得累時,我會選擇不來看你的文章,因思緖會不自覺隨著你的文章再無限延伸,腦子更脹了。

Simon 提到...

我就當你的話是讚美了,謝謝。

請小心服用此類文章。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