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6日

理想性格。

前陣子睡美人的新聞台介紹了性向測驗的網站,我也湊熱鬧上去試了一下(是的,又是那個我的親愛的大學同學,咦?最近的文章都有她)。

先不說測驗結果究竟如何,我想大多數人最好奇的一定是:「到底準不準?」

之一、不如算個命?

這就很有趣了。準不準,到底是誰說了算?終究還是受測者自己判斷。如果測驗結果和自己想法相同,受測者就說準,不同就不準,這樣的測驗目的究竟何在?好像和大家討論的星象命理沒什麼兩樣。假設這個測驗是有效的、而受測者也沒有偏差地做答,請恕我大膽推論:這樣的測驗其實真正考驗的是每個人「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

請讓我來定義一下(雖然不是專業諮商員):「理想我」在這裡是指「想要成為的人」,而「現實我」則是「已經變成的人」。也就是說,這個測驗如果能有效地測度,那麼它的結果應該是「已經變成的人」、也就是「現實我」,而我們經常拿來判斷測驗準不準的,卻是「理想我」、也就是「想要成為的人」。

所以我並不意外在她的留言版出現一些人對自己的測驗結果感到咤異、無法接受或是想要改變。

原本我也沒注意到這個差別,而是在留言時小小困惑了一下:「網頁敘述和我想要成為的人(或是已經成為的人?)還蠻像的說。」睡美人則很快地回覆說道:「西門同學,你這樣一說讓我不禁又來說一下話。很有趣,其實現在自己是怎樣的人,大多是因為自己想成為那樣,於是更加變成那樣(可能有人看不懂我在說什麼:p)。我最近就覺得自己好像太放縱自己了,因為不愛說話所以能避免就避免(包括上課發言與上台),而說話的機會越少就越不會說,似乎是種惡性循環了。這樣好嗎?我也不知道~ 」就這樣像點亮什麼似地在閃動著、在心裡懸念著,所以趁著月黑風高趕緊想清楚。

之二、滾個雪球好嗎?

睡美人和我比較大的共同點,就是對自我的執著。想要成為怎麼樣,便在有意無意間催促著自己朝那個方向前進(有時更有我行我素的想法),當然會更加變成那樣,因為「理想我」和「現實我」是一致的,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快、愈大。如果「現實我」和「理想我」差距大、相互掣肘,相對抵消掉前進的力量,就容易出現猶疑不定、首尾兩端的狀態,更深層來說,就可能影響到個人的自信。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Rogers就曾提到,「現實我」與「理想我」的一致,可以協助個人做出清明的決策。

簡言之,「人的一致」是自信的一個因子。而自信這個東西很奇妙,如果不斷施予「正增強」、也就是正面的反饋,就會用加速度的方式成長,也就可能進入正向的循環裡、不斷地持續正向增強。

之三、來個笑話先?

要達到內外在的一致並不容易。就拿我來說好了,因為種種的回憶(最經典的是國小曾經因為被同學討厭、全班投票通過不跟我做朋友),對人際關係感到棘手。所以雖然我並不是外向的人,也強迫自己在國中時討好同學、在高中時自願每週上台講笑話,為的是避免又陷入人際危機裡。國高中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很有才華但孤僻」、「早熟太多了吧」、「基本上是個無趣的人」之類的,不免有些灰心。

慶幸的是,大學雖然沒有認真唸書,但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當所有的性格特點都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請注意喔,性格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終於清楚認知「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想要和不想要的」、「喜歡和不喜歡的」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

「這就是我喲,不管你喜不喜歡,我自有主張。」

畢竟這是我的人生呵。因為旁人的看法而浪費原本就稀少的辰光,實在是太划不來了。況且除了大是大非之外,世事本來就沒有絕對,為了莫須有的優劣好壞之分而摒棄天賦,似乎也不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方法。

之四、可以下架了吧?

逛書店一向是我的最愛。但除了年少時跟著潮流看了一些以後,那些長踞銷售排行榜的暢銷書我完全不看,就是什麼「教你如何成功」、「用盡一生的愛」之類的口水書,用華麗的辭藻堆砌看似完美的邏輯。作者真的了解嗎?真的懂每個人的獨特性嗎?用簡單的算式就想涵括一切,是不是太輕忽每個人的無限可能性?

有些人因為某些性格看似容易成功,就想要改變。改變真的比較好嗎?大學畢業後基本的人格就已經成熟,如果要勉強自己做太大幅度的改變,就會出現「理想我」和「現實我」的落差,不僅無所適從,而且可能迷失自我。對我而言,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這個unique就該是一生珍貴的資產。與其改變自我,不如思考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雖然我不信基督教,但我很喜歡一句話:「你要相信,每件事情的背後都有上帝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