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

拉。



有必要針對我們做的這件事做說明。



八八水災的同時,網路世界也經歷一次大水患。風災初期由於訊息較慢,導致每次消息發佈都是一次shock,即便是電視台的SNG受到天候地形路線的影響無法掌握整個動態,更不用說向來我行我素的公部門。熟稔網路的世代當然會因此焦慮竄升-已經習慣上網就可以聊天、打手機就可以聯絡到人。就在這個焦慮蔓延升高接近潰提的時候,網路上有人自告奮勇地炸開堤防(架了災情通報網和其他訊息協力網站),於是整個洪流瞬間漫淹山谷。由於已經有人炸開堤防,我們沒有必要再去做分流的動作,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水導引回官方的疏洪道裡(原本官方建置也沒有預期這樣的規模,所以根本無法處理)。


我之所以一開始和大多數人一樣輕忽了這個颱風,除了在台北風雨很小完全無法體會之外,就是我自荷蘭回來之後就不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原因很簡單,就是對於那些色彩鮮明又充滿暗示意味的宣傳品非常感冒。我唯一的訊息就是網路書籤和google news,因為同時可以平衡各家的說法、經過我主動判斷決定閱讀的對象而非被動地被灌輸。然而這次媒體的速度似乎也趕不上土石流,所以當事態整個急轉直下的時候已經勢若奔馬抑扼不住了。


網路上的資訊流大量噴出,確實滿足了很多人的視聽慾。不曉得是不是經過媒體薰陶,台灣民眾對於這種血肉橫飛的場面掩面不忍卒賭卻又拍手叫好。事實上這些資訊很多都是無效的(抒發情緒)、或是被動的(留資訊等人聯絡),丟出來是被解放了,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呢?物資呢?又因為流速太快,許多資訊很快地被後浪淹沒、無人聞問,正好坐實鄉民只會打嘴炮的普遍觀感。


有人問既然可以上網那表示災情根本不緊急。錯,通常上網的都是家屬或朋友,真正的受災者唯一能使用的就只有電話、唯一立即會撥的就是親友,但他們的親友不一定能撥得進119或應變中心,不會塞車的只有網路(雖然我們的網站也曾被塞爆),也因此網路大量且近乎無上限地分擔了固定式電話線路的救災訊息。


由於我們嫻熟網路工具及監測,同時又能獲得公部門授權進駐,將虛擬的救災資訊流和實體的救災作為予以銜接,真正的價值在於process這洪水、將重要的部份浮現出來回歸公部門設定的渠道。所以最近幾天有人拿我們跟其他網站相比,無異於拿蘋果比香蕉。甚或有人批評我們消息量不夠多,我要反駁的有二點:


  1. 在資訊淹大水的時候,到底是量比較重要還是質比較重要?到底是死亡人數統計比較重要還是實際上把物資運到比較重要?起碼在我們網站的資訊,民間來源的大多數都直接被應變中心處置並且查證,公部門來源的都是第一手消息;
  2. 網站上的只是twitter,一則大約一百字,可是那背後我們在篩檢、傳遞到實際發酵的過程又豈是這區區一百字能理解的?在災情緊急的時候,誰還有空解釋那麼多?我們所做的,一方面確實地將民間消息快速準確精簡且格式化地交付官方,而公部門也可以藉由我們的管道快速連結網路社群。有效率的溝通不止應用在實體救災上,同時也降低了官民之間因為溝通不良產生的不信任感和焦慮。就連媒體都必須跟在我們後頭找對他們有興趣的消息,他們只對已經整理好的資訊和有畫面煽動性的議題有興趣,誰來整理供水站資訊?誰來整理物資需求和收發?誰來整理補助申請手續?更不說那些沒有被鎂光燈注意到的災民。


有些人說我們被招安、或貼藍綠標籤什麼的。先不說我們幾個在前線的同仁,不斷地在南部幾個應變中心轉移而且嚴重缺乏睡眠、偶爾要被叫去幫忙搬物資還參加所有會議。就說我自己好了,早上七點起床吃早餐七點四十五分出門趕八點半的打卡鐘,頂著大太陽騎車汗流浹背地到公司key-in傳票忙碌一整天,skype chatroom一定是開著避免自己漏掉什麼訊息,下班以後自六點半不敢懈怠一路盯著網路不管是災情通報物資需求尋人啟事還是志工附圖心得文,一直到半夜二三點確定消息量降很低才敢閤上電腦。


協會從沒遇過這種事,臨機應變能做到這樣是巧合也是努力所致。游擊隊打著打著沒想到有一天成了正規軍,運動搞著搞著成了中央政府的顧問群。這之後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已經超乎我們所能預期和關注。只想救人,如此單純。


我隱身在台北的人群裡,除了禿頭外一點都不起眼,差別只是手上可能沾過災民的血。不要對我吠叫因為,


我痛心疾首地比任何人都希望當時做得更好。

1 則留言:

無限台南 提到...

我也不太看媒體的那些報導,
毫無建設性的批評和謾罵,
對這塊土地, 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她.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