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唐吉訶德與風車:《阿基里斯與龜》。



最近有點抗拒接受所謂影評或書評的意見(所以正埋頭硬啃尼采的原著)。固然可以帶來更多的視角或感受,並且提點在觀影或閱讀過程裡被忽略的鏡頭或意象,然而其代價也就是交出個人思考的主動性。在那之後,不管見解同意與否,都無可厚非或多或少地受到別人想法所干擾,無法再回復原本面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對像我這樣思想形成過程較長的人而言,卻寧可聽任其涓滴匯流。當天聞天祥映後座談相當精采,我自認已經無法超越,只好就其他細微之處予以補充。



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看北野武的作品,內容大概是一個藝術家追尋所謂「藝術」的過程。小時候出生優渥家庭,並受到很大的支持和期待,卻在父親經商失敗上吊自殺後景象匹變。寄養家庭並沒有給太多關愛,在繪畫的路上一直跌跌撞撞。進了美術學院也沒有學到紮實的東西,成家之後有一個無怨無悔的妻子支持,卻因此犧牲了家庭生活。為了找尋自己的風格有許多的模仿、複製和矯情,最終也沒有成為普遍接受的所謂的「藝術家」。


就以片名而言,大抵來說全片都是這樣的意念:無論如何,只要差了那麼一點,就永遠再也追不上。主角小時候大家仍寄予期待,覺得他尚未成熟;青年時期擅於工法,卻跟畫匠無異;中年時期不斷嘗試新的技法,卻無法獲得認同,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風格。我認為在妻子最後忍受不了他的怪異行徑離開後,主角為自己所舉辦的喪禮是最接近所謂的「藝術家」的時刻。不管當時的他對死亡是迷戀、陳述或是解嘲,都有一種從自我出發的正視觀點存在,是一種心靈上而非肉體上的生死邊緣。但那樣的狀態沒有保持太久,便又回復先前的迷宮之中的摸索狀態,甚至自殺未遂,一把火把自己燒成重傷。


比較可惜的是北野武最後安排妻子原諒主角並帶他回家,溫情有餘但過於媚俗,與全片基調不合。影片中主角父親上吊自殺、村莊畫家被公車撞死、美術學校同學失意跳樓甚至主角女兒死後受辱,北野武都採取直接而大膽的手法毫不閃躲,到了最後卻急轉直下扭捏起來,頗讓我不解。如果主角在自己的喪禮自焚、鬧劇般的人生凍結在殷紅血液及火燄,或是跳蚤巿場有人買下他那標價20萬日幣的生鏽可樂罐、反諷當道藝術價值和內涵,或許更能延續片中的意念。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在模仿。除了模仿外在的他人,或在心裡設定一個想要成為的形象,為了成為那樣子的人而努力。如果在某個時刻差了一點,不管是主觀或客觀上,就會接著一點一點地錯開,走上連自己也不知的歧路。直到明瞭設定人生目標這件事有多麼荒謬的時候,卻已無法因這荒謬發笑了,要不悲哀地任憑命運玩弄,就是武裝起來戰鬥、也就是瘋狂。那些所謂的堅持、所謂的自以為是,以及我們以為了解的自己,最後終將毫不留情地反噬。


無知的人歡悅歌誦生命美好,但知情的人卻低調沈默。因為他知道文字語言有其極限、無法勾勒全貌,指涉錯誤反造成誤解;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


人根本不可能做自己。那個自己要不是不存在,就是已經佚失了。




2 則留言:

CCC 提到...

真是太無奈了, 對自己可能的人生認知到這個程度, 是不是也失去了很多動力與熱情呢, 大概是覺得我現在也是在當追逐烏龜的那個傢伙吧~~@@~~

Simon 提到...

也算是唐吉訶德式的浪漫吧。

張貼留言

 
;